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育访 | 黑白水乡几抹“蓝”,圆梦世互探未来 ——浙外“小梧桐”杨晶轲专访

发布人: |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3日 18:55:30 | 访问量:97

“户户亲河闻橹唱,家家枕水望桥横。”乌镇,拥有白墙黛瓦和青石板路的江南水乡。怀揣着梦想和憧憬,11月23日,杨晶轲来到“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的会场,并写下了她志愿服务的独家记忆。

杨晶轲,教育学院19小教4班学生,在本次“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担任互联网博览会纪念品发放处的志愿者。她曾参加浙外新生迎接志愿活动、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峰论坛志愿活动、留下小学党团队志愿活动等志愿服务活动。“用一段时间,做一件一直都会觉得有意义的事,那就是成为志愿者。”“小梧桐们”坚守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让用爱浇筑成的最美花朵绽放在人们走过的每个角落。

“小梧桐”的选拔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杨晶柯告诉我们,志愿者的选拔不仅仅看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很注重仪态和音调,更为重要的是自信大方的样子和乐于奉献的内心。

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前,“小梧桐”们还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培训。为了无论身处哪个位置都能为他人指路,培训每一天的“大写关键字”就是“走”。上午,杨晶柯跟随着“小梧桐”的队伍,一手拿着地图,一手拿着笔,在地图上涂涂划划。在微信步数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在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的过程中,她渐渐记住了西栅北线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座小桥和每一条小巷。下午,她便跟随着小组,温习上午遗落的那些路。当她感到有些许的疲乏和劳累时,抬头望这古色古香、清韵悠悠的景色,剩下的便只有怅然与自豪。晚上,大家聚集在大会议室通过试卷来检验白天的努力。“当我得知考核通过时,就觉得走过的路都是值得的,很宽慰也很欣喜。”

“真正上岗工作的那两天就和培训的日子大有不同。”杨晶轲的工作岗位在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的纪念品发放处,主要的任务是登记发放纪念品和向嘉宾及游客讲解各式纪念品的含义。在岗的每一分、每一秒中,她都会保持着微笑,展示自己的温柔友好、落落大方。然而,她仍免不了因骤降的气温和单薄的衣服打寒颤。而此刻,“你们坐在这里会不会很冷呀?”陌生嘉宾的几句关怀也成了她心中这个寒冷冬日里最暖心的问候。

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蓝色是最亮丽也是最动人的颜色,她们的服务代表了教院,代表了浙外,更代表了中国青年的风貌。杨晶轲表示,志愿服务就是一件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事,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变动和转换,但也随时随地都有精彩和友谊产生。而且,志愿远不仅仅是服务于人、传递爱和温情,更是一种互助,每个人的一句鼓舞、一句肯定、一次求助都是在帮助我们成长为更全面、更有价值的人。“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已经落幕了,但是“小梧桐”们的志愿服务的“蓝”会永不褪色!


图片|杨晶轲

文案|杨晶轲&杨钧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