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国语学院赴台州大陈岛
“大陈岛垦荒精神+劳动教育”调研小分队
团队介绍
实践地点
浙江省台州市大陈岛
指导教师
教育学院 李娟
实践队员
陈芊颖19小教1班
徐项奕19小教1班
王怡宁19小教1班
吴晓彤19小教1班
尤海佳19小教1班
徐海伦19小教1班
吴佩瑶19小教2班
董安琪19小教2班
褚闻雨19小教2班
沈 莉 19小教2班
金之珂19小教2班
汪心茹19小教3班
章 琨 19小教4班
实践经历
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返乡调研的号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建设“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的深情嘱托和重要指示精神,发挥专业所长探寻劳动教育地域特色教学思路, “大陈岛垦荒精神+劳动教育”调研小分队于7月中旬至8月上旬开展包括人物采访、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系列实践活动。
看城市建设中的“大陈岛垦荒精神”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467名青少年志愿者先后登上满目疮痍的浙江台州大陈岛垦荒创业,铸就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植根于台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台州人民。如今,台州市政府也已将“大陈岛垦荒精神”上升为台州城市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小组成员发现“大陈岛垦荒精神”已经融入了台州市的城市建筑中。不论是人流量多的街道,抑或是僻静的小巷;不论是烟火气浓的居民区,抑或是庄严肃穆的政府大楼,以“大陈岛垦荒精神”为主题的标语、雕像无处不在。它们一遍又一遍地提醒着台州人不要忘记大陈岛垦荒重建那段艰辛的历史,巩固和深化着“大陈岛垦荒精神”在台州人心中的地位与理解。这也表明着台州市依托“大陈岛垦荒精神”而进行的具有台州地域文化特色的教育、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建设大有可为。


听全国模范教师谈“大陈岛垦荒精神”
近年来,台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大力弘扬和传承大陈岛垦荒精神。今年5月底,台州市教育局发布的《少年梦 垦荒志——大陈岛垦荒精神》地方教材将投入小学高年级课堂使用。此部教材的主编——翁丽芬老师,曾在大陈岛支教数十载、现任台州市大陈实验学校校长并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杰出践行者。

7月18日,小组成员有幸采访到翁丽芬老师,向翁老师了解了关于“大陈岛垦荒精神”以及现下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等。在翁老师的眼中,作为台州市城市精神的“大陈岛垦荒精神”,要熔铸于每个台州人心中,以精神铸魂,并付诸于实践,推动新的建设。在说到“劳动教育”时,翁老师表示,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辅之以研学实践活动等,同时借助科技的发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劳动教育。翁老师突出强调,大陈岛可以依托其发源地的优势,开发劳动实践基地,开设劳动体验活动,如植树造林、以缸画形式重现劳动场景等等。翁老师及编写团队,也将会持续关注教材进入课堂后,“大陈岛垦荒精神”会对孩子们产生什么样的激励作用,并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


在采访过程中,小组成员认识到,尽管台州市多所小学已经开设相关劳动教育课程,并与“大陈岛垦荒精神”结合在了一起。但由于教学压力和教育观念等种种原因,“大陈岛垦荒精神+劳动教育”的发展仍是任重而道远,如何将“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打造具有台州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是台州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重走垦荒路体验“大陈岛垦荒精神”
7月18日至20日,实践小队来到了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发源地——大陈岛,重走垦荒路,参观了大陈岛垦荒纪念碑、鸡笼头黄鱼养殖基地、甲午岩、台胞文史馆等象征着“大陈岛垦荒精神”、展示着“大陈岛垦荒精神”发展历史的标志性地点。
其中大陈岛垦荒纪念碑高约16米,台基两层,庄严肃穆。纪念碑的碑名由当年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的前线总指挥、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背面镌刻着胡耀邦同志的手迹“艰苦创业 奋发图强”。围绕纪念碑四周的是8组石刻浮雕,展现了大陈岛从响应号召、登岛建设、发展农业到建设现代化的垦荒历史。大陈岛鸡笼头黄鱼养殖基地是“大陈岛垦荒精神”在新时代的典范。为了促进传统渔业转型,建设“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该基地抓住以大陈黄鱼为代表的丰富渔业资源,积极创新,攻坚克难,在全国范围内首创大型铜围网养殖大黄鱼技术,进一步提升大陈黄鱼的质量和产量,带动整个大陈岛渔业转型,提高了大陈岛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大陈岛、为椒江实现巨大经济产出。2020年6月中旬,椒江区政府获得阿里巴巴1000万元投资,以推广大陈岛黄鱼品牌。

大陈镇人民政府党政综合办公室负责人在与当地居民的交谈中得知小队正在进行关于“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社会实践,热情地邀请部分队员来到其办公室,并将办公室中所剩不多的“大陈岛垦荒精神”相关读物——《永恒的丰碑——大陈岛垦荒精神读本》赠送给了实践小队。负责人希望小队成员通过读本了解更多关于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历史,将垦荒精神落实实践并传递给更多的人。

7月20日,为进一步了解大陈岛劳动居民的生活情况与积累“大陈岛垦荒精神+劳动教育”教学素材,劳动教育小分队成员们分组拜访了岛上的居民,聆听他们在岛上生活的故事。
例如,队员金之珂、汪心茹采访的是大陈岛首家奶茶店的经营者——毛姐姐与她的丈夫。毛姐姐和她的丈夫是土生土长的大陈岛人,她说她留下来的契机是父母得知大陈岛即将开发,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建议她们开个小店。
此外,受访的一位婆婆说从前岛上水电都无法保证,条件艰苦。而如今我们可以感受到通过数十年的建设、一代代大陈人民的坚守,大陈岛的基础设施已经今非昔比——300吨级客货码头、环城道路的修建弥补了交通不变的短板,陆岛联动、开发红色教育基地、加强旅游业发展的规划弥补了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短板……
通过对岛上居民的采访,“大陈岛垦荒精神”在小组成员的心中愈加丰盈。居民们有着不同的人生故事、有着不同的留下来的缘由,但他们扎根于大陈岛的信念、奉献于大陈的情感是一样的。
岛上居民的故事与大陈岛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或者说,他们的故事就是大陈岛的故事。劳动,即生活;人民,即精神。
探索“大陈岛垦荒精神+劳动教育”新模式
小组成员制作“台州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以期从小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解、劳动教育课程反馈、劳动教育类型取向等多角度了解台州市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现状和方向。现已收到来自台州市各区共243份有效问卷,其中低年级与高年级填写人数比例为3:7。除了发放问卷外,小组成员还采访了椒江区人民路小学的2名小学生对于该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进一步了解。
本小组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学校、家长、学生对于劳动教育都有较为清晰的认知,认同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不将劳动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做家务等劳动技能,并且学校和家长也在积极地为儿童提供多样的劳动教育模式。这一概况与“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建议——2019年浙江省中小学劳动教育调研报告”相符,该调研认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外部环境等方面的条件均良好,有利于劳动教育的深入推进和有效实施”。
但与此同时,本次调查发现,台州市劳动教育现状仍然有一些短板,例如专门劳动课程设置不明朗、课程反馈教育体系需完善、劳动教育内容偏向简单的劳动技能。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基本方向。结合调查结果和实际考察,小组成员认为,大陈岛可以以此为方向,以“大陈岛垦荒精神”为内核,以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依托,开发劳动教育实践系列课程、评价体系,在岛上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基地,吸引台州市甚至是周边市区小学来此开展“大陈岛垦荒精神”劳动实践,这样既继承和弘扬了“大陈岛垦荒精神”,又为小学生们提供有效的劳动教育,更带动了整个大陈岛的发展。
文案| 实践团队
图片| 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