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持续推进“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在全院师生中大力倡导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教育学院将导师制与博雅读书会相结合,推出了“四点半”博雅读书会主题读书活动。每周二下午4:30在望院C二楼举行,每学期举办十期,每一期都会有相应的理论导师到场点评。好书共读,让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成就我们美好的大学时光。

10月15日傍晚,第一期如期而至。张一帆、吴正阳老师作为理论导师参加了本次读书会。本次读书会上,金旭珊、唐旖旎、董科恋、李艳琳、施晓倩、普布卓玛等六位同学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


19小数班的金旭珊带来了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雨果用离奇和对比的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用美和恶的对比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金旭珊介绍,这本书是善良的无辜者在专制制度下遭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也是探寻“命运”的一本书。最后,她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寻求到命运的真实内涵。

19小数班的唐旖旎带来了余华的《活着》。这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老人富贵的一生,更是用一系列的“死亡”事件来表现“活着”。在她看来,老人一生是不幸的,但是也是值得肯定的,肯定的是他的人生态度——以“不争之争”的方式对死亡进行抗争。

19小数班的董科恋分享了曹禺的《雷雨》。她用简洁明了的思维导图介绍了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关系。她认为,《雷雨》里这几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角色,都有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和追求,但是最终都归于虚无,实在是令人唏嘘。最后她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珍视眼前的人。

18小数班的李艳琳带来了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灿烂千阳》。这是一本讲述了两位阿富汗女性坚强又悲伤的故事,她们各自带着自己的时代悲惨记忆,从曾经的水火不容到后来的缔结情谊。李艳玲认为,这本书中两位女性相处模式的改变让我们看见了温暖也爱一千个灿烂阳光,正如她所认为的“唯有爱才能让我们看到这灿烂千阳”。

18小数班的施晓倩分享了英国作家威廉·萨默萨利·毛姆写的《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以法国画家保罗·高更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平凡的证券经纪人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来到一个孤单的岛上追求艺术的故事。书中的“月亮”是指理想,“六便士”则是指平凡生活。施晓倩说读了这本书能够激发人们对理想与现实、崇高与卑贱等相对概念的思考,这就是这本书的魔力所在。

18小语2班的普布卓玛带来了简·尼尔森和琳·洛德的《正面管教》。她从与孩子的交流和家庭作业两个方面具体讲述了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她重点指出应该着眼于那些自我帮助的孩子,同时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听完同学们的分享,张一帆老师做出了精彩的点评。他认为读书分享就是一项锻炼自我表达的活动,在分享的过程中要自信些、声音响亮些。除此之外,分享还需要把自己和这本书的关系讲清楚,比如,为什么选择讲这本书、这本书侧重什么内容。而衡量的标准就是能不能打动听众。最后,他希望新生能够在新的学校里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变得更好。

吴正阳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经典阅读就是每次重读都像第一次读一样,都有不同的体会。一本书是一个作家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大家的分享则是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分享那本书打动自己的那一点,而这一点在打动别人的时候就说明分享成功了。
“四点半”博雅读书会永远都是一个开放式的活动,旨在激励大学生不仅要过快乐的大学生活,更要过有知识有文化有内涵的大学生活。同时提高同学们的分享与表达能力,并服务于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欢迎各位同学前往聆听学习。

图片 | 张一宁
文案 | 吕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