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持续推进“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在全院师生中大力倡导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教育学院将导师制与博雅读书会相结合,推出了“四点半”博雅读书会主题读书活动。每周二下午4:30在望院E三楼开放自习室举行,每学期举办十期,每一期都会有相应的理论导师到场点评。好书共读,让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成就我们美好的大学时光。


4月16日傍晚,本学期第二期“四点半读书会”如期而至。张寿松、王春辉老师作为导师出席了本次读书会。本次读书会上,余先胜、沈俊涛、赵璇、张凤逸四位同学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验。

17小语1班的余先胜带来了海子的一首诗歌——《春天,十个海子》。他介绍,这首诗写于1989年3月14日凌晨,而海子则在8日后就卧轨自杀了。这首诗是海子的最后一首诗,反映了海子当时独自绝望的情绪。他说,“十”代表完美,而海子如芸芸众生一样。他希望每个人都有灵魂的概念,不要被物欲所困,都能朝向更完美的存在之地。

18小语1班的沈俊涛带来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他选取了三个方面来简单介绍这本书。一是“尊重和关爱”,他认为教师需要尊重每个孩子的思维;二是“兴趣”,在他看来,培养孩子的兴趣是让孩子爱上学习的最好办法;三是“阅读”,在他认为,不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读书。

17小数1班的赵璇分享了“论文入手写作交流”。她说,一篇论文首先要确定研究方向,其次是考虑具体的问题,再是选定论文材料的范围,最后是结合具体问题分析。她还向大家分享了如何借助中国知网查找资料及书写参考文献的格式。

17英语6班的张凤逸以三篇论文来具体介绍了论文的书写方式。她提到,论文的标题需要与文章内容贴合,要简洁明了而短小精悍。而摘要可以在稿子即将完成的时候写,但需要简明扼要地说明研究目的等内容。总结三篇论文,她认为,框架结构可以根据具体内容,或者按照时间顺序,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或互相平行阐述多种观点。

听完同学们的分享,张寿松老师对此进行了点评。他认为,分享诗歌的同学可以加入诗歌朗诵,通过朗诵会更让同学们更加直观而深切地感受这首诗的情感。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他认为我们不要全盘接受,要有选择的去看,因为有些书的太过于理论化,并不适合现阶段的学生看。而对于分享论文写作的两位同学,他表示了肯定,同时希望同学们在下次分享中可以更加自信和有趣地为大家介绍作品。

王春辉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她表示惊喜地发现有同学选择诗歌这种体裁进行分享,不过她建议同学们多分享一些主题明亮向上的诗歌。她还指出,我们在阅读作品时可以研究作者的个人经历,比如,通过关注苏霍姆林斯基从一个普通的教师变成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的经历,从中得到信心,相信我们也可以成为好老师。而对于论文的写作,她则为大家指正了一些缺点和不足。最后她肯定了四位同学的分享,希望他们再接再厉。
“四点半”博雅读书会永远都是一个开放式的活动,旨在激励大学生不仅要过快乐的大学生活,更要过有知识有文化有内涵的大学生活。同时提高同学们的分享与表达能力,并服务于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欢迎各位同学前往聆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