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持续推进“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在全院师生中大力倡导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教育学院将导师制与博雅读书会相结合,推出了“四点半”博雅读书会主题读书活动。每周二下午4:30在望院E三楼开放自习室举行,每学期举办十期,每一期都会有相应的理论导师到场点评。好书共读,让好书读、读好书、读书好,成就我们美好的大学时光。

11月20日傍晚,“四点半读书会”如约而至。我院的张静静老师和潘禄老师作为理论导师出席了本次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由单芹同学主持,廖雪莹、胡姿依、杨思莉、黄琦昕、沈佳诺五位同学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
18小数1班的廖雪莹分享了“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的作品《持续的幸福》。她将这本书与马丁·塞利格曼的另一本书《真实的幸福》巧妙地结合起来,并把《持续的幸福》定义为《真实的幸福》的2.0版,她讲述了两本书的异同点并结合我们目前的大学生活进行了深入探讨。

18小数1班 廖雪莹
18小语1班胡姿依分享的书是扎西拉姆·多多的《当你途径我的盛放》。她向大家展示了其中的两首风格截然不同的小诗,道出了作者追求自然但却被困于俗世的矛盾心理。与此同时,她也指出了作者过分追求超脱的这一不足之处。

18小语1班 胡姿依
18小语2班的杨思莉和大家分享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但我们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是她对这本书的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她对书中的好句进行分析并对主题做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18小语2班 杨思莉
18英汉1班的黄琦昕分享了梭罗的《瓦尔登湖》。她分享道,“简单”“自由”“独立”“诚实”是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提出的生存理念,并着重介绍了“简单”和“自由”。在她看来,梭罗是一个苦行者,他用最原始的方法生活在自己的桃花源中。

18英汉1班 黄琦昕
“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是17小数1班的沈佳诺对《活着》的概括。她用两个问题开篇,浅显易懂地道出了这本书的主旨。最后,她用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话作结尾,对《活着》做了最后的总结——“既然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

17小数1班 沈佳诺
同学们的分享结束后,潘禄老师对其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他高度肯定了同学们对读书的热情,并指出,只有认真读经典,才能有更大的收获。而在分享过程中,PPT只是一个提供关键词的工具,一个人最自然的想法往往才最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在读完书后也要回归到生活中,特别是一些应用类的书籍,结合现实进行分析可以让我们对书中内容有更深刻而直白的感悟。

潘禄老师
张静静老师在点评时就“如何读好一本书”给出了独到见解。她指出,读一本书,首先要读它的序言,因为那是作者对人生的理解;接着就要浏览它的目录,因为目录是书的框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梳理对书籍内容逻辑的认知,也能够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遇到自己的知识盲区时,查阅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内容。而选购书籍时,也要注意甄别书籍的出版社,尤其是外国书籍,质量欠佳的翻译会让我们的阅读质量大打折扣。最后,要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精读,这样能够高效地帮助我们去深入了解一本书。

张静静老师
“四点半”博雅读书会永远都是一个开放式的活动,旨在激励大学生不仅要过快乐的大学生活,更要过有知识有文化有内涵的大学生活。同时提高同学们的分享与表达能力,并服务于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欢迎各位同学前往聆听学习。
文案 | 姚妤裴
图片 | 邵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