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持续推进“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在全院师生中大力倡导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教育学院将导师制与博雅读书会相结合,推出了“四点半”博雅读书会主题读书活动。每周二下午4:30在望院E三楼开放自习室举行,每学期举办十期,每一期都会有相应的理论导师到场点评。好书共读,让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成就我们美好的大学时光。

4月2日下午,本学期第一期“四点半读书会”如期而至。教育学院院长吴卫东教授及本期理论导师周丽华出席了本次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由卓海媚、倪格格、周匋、余子怡、蓝芊慧和卢宇倩六位同学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

18英汉班的卓海媚为我们带来的是《不是那种女孩》,她表示自己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遇到挫折和磨难,我们会有感到无能和厌恶自己的时刻,但我们应当向作者莉娜·邓纳姆学习,学会坦诚地接纳自己,勇敢前行。不要输给风,不要输给雨,无论什么时候都坚信阳光的温暖。

成长,是曹文轩先生笔下极为重要的一个主题。18小语2班的倪格格与我们分享了《草房子》。曹文轩先生的文字细腻温暖,纯净明亮。《草房子》讲述了金色的油麻地里个性鲜明的孩子们在经历一次欢笑、吵闹、挣扎、流泪过后,最终收获的成长。我们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所草房子,贮藏着成长留下的痕迹。

孤独,通常是个悲伤的词。但18英汉班的周匋分享的书籍——蒋勋先生的《孤独六讲》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孤独。周匋同学详细为我们剖析了孤独的六种形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蒋勋先生认为孤独是生命的终极美学,周匋同学读完本书后最大的感受是我们都畏惧孤独,但我们应当学会面对和尊重孤独。

18小数1班的余子怡分享的书籍是余华先生的著作《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子怡向我们介绍了本书主人公福贵悲惨的一生,并表达了她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感受:人坚守活着的信念,不放弃希望,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18小语1班的蓝芊慧为我们诠释了群体的定义,她在读完《乌合之众》后,有着属于自己对于群体和个人关系的独到见解,个性鲜明的个体在融入群体后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她也指出:我们这个时代,沉默的往往是大多数。

18小语1班的卢宇倩为我们带来的是卡勒德·胡塞尼的三部曲之一——《追风筝的人》。故事以成长、救赎、人性为主题,体现出平凡人在历史狂潮中所做的斗争。卢宇倩娓娓道来叙述向我们展示了胡塞尼笔下质朴而崇高的人性。无论身处漫漫长夜,还是茫茫荒原,人性的光辉都不会泯灭。

分享环节结束后,吴卫东院长高度赞扬了同学们的分享内容,并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些读书方面的建议:第一,读书报告的制作应包括引言、作者与作品概述、扩展性概述、总结四部分;第二,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合一,整理读书笔记能够加深对书籍的理解;第三,作为一名师范生,不仅要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更要阅读一些有利于未来步入工作岗位的书籍;第四,凡事预则立,制订阶段性的读书计划能够使得每一阶段的读书更具目标性。“你的阅读史即为你的精神成长史。”吴院长的点评令同学们受益匪浅。

周丽华对同学们的分享作了点评和指导,她建议我们每阅读一本书籍都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角度并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去读书,我们能够在思考中获得对书籍更甚高层次的理解。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本学期第一次博雅读书会,我院老师和同学都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这学期继续发扬博雅读书会一贯的热爱阅读、乐于分享的精神,将读书会做得更好,构筑起属于教育学院的精神家园。
文案 | 沈俊涛 徐路程
图片 | 沈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