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我院学子阅读兴趣,切实践行学习青年习近平热爱读书的优良习惯,2017年12月28日中午12点30分,由我院博雅读书社、博雅书画社主办的“青年学子学习青年习近平专题教育实践系列活动之博雅·读书”会在望院E115拉开帷幕。我院党总支书记高亚兵、校图书馆副馆长张东、院党总支副书记毕莹、辅导员郑周璇、实习辅导员祝贺出席本次分享会,我院教师周全、潘禄、张静静担任本次读书分享会分享环节的评委。
首先,博雅读书会的同学向大家展示了这一学期我院各个班级的平均阅读量,其中尤为突出的是15级小教2班和16级小教2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15级小教2班的彭素芬同学在这一学期已经阅读了64本书,阅读量着实让在场的同学们非常佩服。校图书馆副馆长张东老师也和在场的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感悟,他认为,读书就像采矿,只有不断挖掘,才能有所收获。
高亚兵书记肯定了大家的阅读热情,以自己家中随处可见的书籍为例,高书记建议大家要抓住一切碎片时间读书,读书的同时也要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将书中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了解完我院学子的阅读量,各位老师也为参与“青年学子学习青年习近平专题教育实践系列活动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阅读感悟征文比赛”获奖的17级同学们颁发了奖状。
接下来,16、17级各班同学为我们做了读书分享。
16级小教1班的俞燕初详细地介绍了岩井俊二的小说《情书》,小说通过两位女子对过去的追忆以及对生死的描述,含蓄优美、感而不伤地表达了珍惜有限生命和宝贵爱情的主题。
引起16级小教2班宋溪溪思考的书是以死刑是否有存在必要性为争论点的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小说《虚无的十字架》。有些人认为死刑只是形式上的结束,没有得到任何救赎,但宋溪溪读完本书之后也有自己的观点,她认为,死刑确实有存在的必要性,因为它有其特定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遗族的安慰。
17级小教1班廖佳欣和17级小教4班黄丽祺都分享了东野圭吾的另一本小说《解忧杂货店》。书中的小偷三人组通过帮助他人解忧来找寻人生的意义,最后得到浪矢爷爷的建议,最终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廖佳欣对书中那句“真的要到很久以后才会明白,每一个选择只要努力过,都是正确的”印象颇深,她认为那句话给了她前行的力量,鼓励她勇敢作出人生的选择。而黄丽祺被这句“我们曾经用心地解答他人的疑惑,不是为了获得知心智慧的光环,而是为自己的未来寻找更多的可能”所触动,她提出,每个人都可以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快乐、知足和幸福,帮助他人也是为自己的未来找寻人生的意义。
17级小教2班的林力同学分享了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经典作品《追风筝的人》,全书围绕风筝和阿富汗的两个少年展开,是一个富家少爷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她认为风筝只是个载体,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刀,直指人性,这让林力同学陷入思索,也让她更加懂得人性的复杂与救赎的力量。
最后一位上台的17级小教3班的周必祺分享了最近的畅销作品,刘慈欣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这部科幻作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与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种文明的兴衰历程,周必祺同学提出,这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它还为人类如何与其他文明相处提出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应给岁月以文明,给时光以生命。
各位评委老师赞扬了六位同学认真阅读,并且勇于同他人分享的读书习惯,周全老师提出,同学们应该多参与多种形式的读书分享,将自己的阅读感悟通过分享的形式表达出来,在阅读书籍的同时也能锻炼表达能力。张静静老师认为,同学们在分享过程中,可以多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感悟,品读属于自己的阅读想法,给作品分享赋予个人的色彩。潘禄老师则表示,同学们除了阅读小说作品外,可以多阅读经典作品,在经历岁月洗礼依旧具有长久影响力的经典作品中品味人类智慧最好的结晶。
最后,高亚兵书记和毕莹书记为我院读书社、书画社进行揭牌仪式,并为两个社团的成立送去了祝福。
分享会结束,但我们对读书的热情没有结束。戴明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评价青年习近平“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拥有更加优渥的读书环境的我们,更应该学习青年习近平的读书精神,热爱读书,用心读书,通过阅读扩宽自己的视野,锤炼自己的思维,成为新时代优秀的青年人!
文字:叶友芩
图片:董子儒 邵博文 滕凯丞
来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