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自本学期始,教育学院发起了别开生面的课堂建设活动——“三有一无”活动,号召全院学生在课堂上有教材、有笔记、有桌签,无手机。
课堂桌面回归传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看可行性
在本学期初的一次全体教师会议上,学院党总支书记高亚兵教授介绍了自己的课堂管理经验。她说,“现在有些同学上课不带课本,不带笔记,课堂上也不太能集中注意力,时不时就把放在桌面上的手机拿过来翻一翻看一看。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们起到一定的监督管理作用。我觉得可以把我们常用的桌签引入到课堂上来,要求同学们来上课必须有课本,有笔记,同时把手机放在书包里而不是桌面上。这样做有几个好处:桌签可以有效帮助老师认识学生,记住学生,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对于学生来说,每次上课将桌签放在桌面上,是一种仪式,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提醒和督促;课本和笔记可以使同学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如果想从包里掏出手机来玩,也不像从桌面上直接拿过来方便。”
学校为每个教室的前方装置了手机袋,这一行为的出发点很好但推行下来,发现利用率并不是很好,不少同学表示,把手机放进手机袋课后会忘记,容易造成遗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针对这样现象,学院便号召同学们把手机收到书包里。高老师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桌面“无手机”的必要性。她说,手机放在桌面,稍有“风吹草动”,就“本能”的想去看一看,人要抵御这种“本能”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而这种消耗一样会影响听课效果。这样,我们如果把手机装进书包里,直接排除掉这些干扰,自然提高了听课效果。
课堂桌面回归传统,听听师生怎么说
老师如果在课堂上对“三有一无”慢慢引导,养成习惯以后,同学们基本能做到认真听课,记笔记,不玩手机。这样既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老师整个课上下来也会比较顺畅。
高老师的建议得到了其他老师的赞同。郑丹丹老师在课堂上看到有同学把手机拿出来翻看时,就会提醒大家“手头收一收”,久而久之,每每郑老师又提醒“手头——”,同学们就会答“收一收”,然后默默把手机重新放回书包里。周全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认真解释了“有桌签”的必要性,这样师生的课堂互动可以更方便,也更加有利于老师在最短的时间认全自己班上的学生。
对于学院建设“三有一无”课堂的号召,14小英班刘瑀同学说:“大家多少都有些‘手机依赖症’,上课的时候,总觉得应该及时接收信息,所以手机放在旁边,会不自觉地拿来划拉几下。其实我也不是不想好好听课,但上课玩手机的坏习惯已经养成,要纠正过来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但从上个学期,高老师给我们上《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的时候,她要求我们把手机放到桌子下面或者书包里,以分散我们对手机的注意力。一开始,在听不进课的时候还是会把手机拿出来玩一下。但没想到的是,渐渐地,在看不到手机的情况下,在笔记本的帮助下,听课的效率竟然提高了许多。相比于之前要求我们把手机放到教室前面的手机袋里,我觉得高老师提出的这种做法更为简单易行,而且立竿见影。上课的笔记本其实也非常有必要,可以更好地抓住老师在课上讲授的重点和细节,提高学习的效率,也帮助自己更好地梳理学习的内容,我就经常会用课上的笔记来进行复习和预习。”
目前,教育学院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三有一无”课堂建设活动,创建“三有一无”教室,响应学校“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的号召,用自身行动为“迎评促建”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