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举行2025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评比

发布人: |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4日 23:48:14 | 访问量:

109日,教育学院2025暑假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评比于望院D403召开,共有8支团队参加。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系副主任高原老师,团委副书记陈志钢老师,国际商学院、创业学院团委副书记杜苏徽老师作为评委参与此次评比。现在一起来回顾一下参与本次答辩的8支团队的精彩表现。



遗韵沃土,樯智润心浙江外国语学院赴嘉兴桐乡社会实践团以双师系统为核心,汇聚多学科力量,致力于推动非遗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承与发展。团队创新打造了课程包+小程序模式,结合AI助教与吉祥物设计、周边文创产品等方法,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该项目经悉心打磨后产出丰富,获杭州日报等百余次媒体报道,推动了教育公平与非遗创新融合,并获评乡村振兴示范案例,让千年非遗在青春智慧中焕发新生。



送教下乡·知行合一浙江外国语学院赴金华浦江蒲公英传统文化送教实践团坚持十四年送教下乡,跨越山海,不畏风雨,步步成长。为解决教育资源失衡、托管资源匮乏的困境,团队延续以乡土文化为背景、以传统非遗文化为基奠的理念。团队又紧扣红船精神提出20周年的大背景,聚焦探索非遗红色文化融合路径,通过将红色精神融入劳动课程,创新设计沉浸式非遗传承项目,为杭坪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送去了丰富多彩的暑期课程,让红色精神与传统文化在青春实践中再展新颜。




榴岛育禾·文旦花开浙江外国语学院赴玉环市楚门镇社会实践团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战略号召,依托玉环市楚门镇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物产资源,以教育为舟,以文化为桨,从文化传承、教育赋能、能力提升、社会影响四个维度打造跨学科支教课堂。传承非遗薪火,点燃乡村文化火种,为楚门镇的孩子们打造一场文化+教育的沉浸式成长之旅,谱写青春与乡村双向奔赴的新篇.



黛瓦拾韵传薪浙江外国语学院赴象山五村社会实践团设置多维资源整合与数字化传承、多语种传播与国际化表达、沉浸式教育与体验创新、社区赋能与可持续生态构建四个模块,有力推动了经济赋能传统村落非遗+”的破圈发展。在有效保护非遗前提下,推动其与旅游更广、更深、更高水平融合,实现二者互促共赢,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碑刻新韵·多语传声”——浙江外国语学院赴西湖十景社会实践团立足西湖十景碑刻历史展开调研与宣传。团队查找相关资料,赴西湖采集相关图像捕捉碑刻细节,后小组提取素材融合文化传说制作推文、视频等,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剪辑技术、多国语言相结合,展现出西湖十景碑刻的历史文化价值,助推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宣传。



知行湖山·乡创共益”——浙江外国语学院赴遂昌湖山乡社会实践团以乡村振兴为依托,响应农业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助力乡村振兴。团队秉持知行合一的原则,深耕调研、深入访谈、倾听民生,其调研成果也被当地政府采纳。团队还通过产业联动设计,助力生态资源向文旅品牌的价值转换,为乡村振兴注入高校智慧。他们在行走中收获,在观察中思考,在实践中探索青春答案。



宋韵岳踪,体旅践行”——浙江外国语学院赴萧山欢谭社会实践团立足当地资源,深入挖掘欢谭村最核心的岳飞文化,提出将岳飞精神与文旅资源整合的创意。团队通过政策解读、文献研究,与村民深度交流,将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包含沉浸式体验、餐饮等,打造出一整套吸引年轻人参与的文化套餐。他们用文化将村落串联,为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发展路径。



浙里银龄,文化赋旅”——浙江外国语学院赴西湖社会实践团抓住当前文化领域文化并不满足银龄群体精神需求的痛点,通过实践探索银发文化发展路径。团队采取系统探讨、问卷调研、访谈老人、深入老年活动等多种方式,了解西湖文化和银龄群体的文化需求。他们还制作了短视频,其实践成果传播覆盖超一万人,视频全平台获赞超六百次、浏览量过万次。



结合团队综合表现及学校推选机制,黛瓦拾韵传薪浙江外国语学院赴象山五村社会实践团被拟推荐至校级。

本次暑期优秀社会实践答辩活动圆满落幕,但青春的脚步永不停歇。同学们用脚步丈量社会,用行动书写担当,在调研中深化认知,在实践中锤炼品格。每一份实践报告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每一次答辩展示都闪耀着成长的光芒。希望教院学子们继续在未来的征程中勇毅前行,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