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用热忱融入实践天地,以实干擦亮青春底色。正值暑期,教院学子们以饱满激情投身社会实践,奔赴城镇乡野的广阔舞台,在服务中厚植爱国情怀,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在奋斗中淬炼优秀品格,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社会实践进行中
教院学子在路上
让队员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8月1日至8月10日,西湖正值骄阳似火的盛夏,队员们深入挖掘各大软件上的“探秘碑刻攻略”,分为三组前往西湖十景的碑刻处进行考察。他们拿起相机记录石碑上深浅不一的纹路,将乾隆皇帝南巡留下的碑文诗歌与现实美景进行对比,采访外国游客对碑刻及其背后故事的看法,聆听导游对碑上文字细节的故事介绍……团队聚焦西湖十景碑刻"看不懂、说不清、传不出"的三大痛点,通过"专业解码-创意转化-智慧导览"闭环方案实现文化破壁。这不仅是一次对碑刻景点的宣传,更代表了中华碑刻文化欣欣向荣、生生不息的文化决心。

“碑刻新韵·多语传声”团队合照
多语传声,打破高墙
团队最鲜明的特色,莫过于其丰富的 “多语种”基因。团队深知,要让西湖边沉默的石碑真正“开口”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跨越语言的障碍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他们不仅仅是将石碑上的古文简单地翻译成现代汉语,更肩负着将这些承载着千年文化、充满诗意和典故的文字, 尽量准确、优美、易懂地转化为多种外语 的重要任务。碑刻上的诗词歌赋、历史典故,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汉语意境,为此,队员们为翻译工作付出了许多心血与努力:她们通过线上学术资源网站“读秀”与校内图书馆查阅碑刻的碑文资料与历史典故,在厘清文华内涵后着手进行翻译。在中华文化语境下一两百字的短文,翻译起来却需要结合不同语言特色进行反复讨论与润色,向AI模型询问翻译细节的页面都翻新了好几页……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下,队员们让碑刻的文化焕发出了更强的生机。

苏堤春晓碑上的乾隆诗作
创意加工,喜闻乐见
如果只是把古文翻译成外语,碑刻依然像本难啃的教科书,团队决定用年轻人的创意让碑刻的古老故事焕发新生。短视频、漫画导览、故事推文等生动形式混搭组合,队员们发挥各自所长,致力于从自己的角度讲好碑刻的每一处细节、每一段时光。
善于绘画的同学自主为碑刻导览地图设计活泼可爱的配图,在每一个碑刻景点旁附上简笔绘画,把碑文里的诗词场景变成生动图画。比如“苏堤春晓”不再只是四个朱红大字,而画成苏轼带着百姓修堤的连环画,旁边配上中英文简短介绍,一眼就懂;善于剪辑的同学用相机拍摄了许多或有趣或沉浸的视频素材,结合不同主题,搭配bgm做成短小精悍的“碑刻故事片”,把历史的“可视化”程度大大提高;负责撰写推文的队员则悉心了解碑刻背后的历史故事、岁月沉浮,用自己的话把它们简洁易懂地呈现于纸面与电子屏幕,每个景点都配有对应的推文介绍,查询起来方便迅捷。

成员在碑刻前拍摄素材

成员在碑刻前拍摄趣味转场视频
在这次实践中,团队不仅让西湖碑刻“说得出、听得懂、传得远”,更在一次次探索与创作中体悟到文化传播的责任与价值。他们用多语种翻译为古老碑文架起沟通的桥梁,用创意形式赋予碑刻新的生命力,让沉默的石碑真正“活”了起来。正如西湖水波荡漾、生生不息,中华碑刻文化也将在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中,被更多人看见、理解并喜爱。
成员感悟
在经历了实地调查后,我们对古代汉语与碑刻故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碑刻的载体是西湖边的一块块石碑,但它们的故事一定会传播到更远更多的地方。
——23小教2班 沈欣瑶
碑刻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诗文歌赋,康熙、乾隆皇帝的南巡盛景仿佛就在眼前,石碑背后的历史故事也不曾走远。作为团队的一员,我很高兴我们能用自己的方式再认识、解构、诠释这一块块碑刻,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很有意义的。
——23小教2班 钟之轩
碑刻的传播需要语言的力量,语言的魅力就在于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这次实践让我重走了好几遍西湖,用自己的力量把碑刻上的字告诉了更多人,是一段收获满满的经历。
——23葡语1班 黄欣雨
团队介绍
团队
“碑刻新韵·多语传声”
浙江外国语学院赴西湖十景社会实践团
指导教师
孟奕辰
熊乙婷
团队成员
23小教2班 沈欣瑶
23小教3班 钟之轩
23小教2班 韩心恬
23小教2班 陈舒洁
24翻译3班 林伊婷
24旅管3班 张慧莹
23阿语1班 童诗琪
23葡语1班 黄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