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碑刻新韵·多语传声”——浙江外国语学院赴西湖十景社会实践小分队

发布人: |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1日 20:08:25 | 访问量: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用热忱融入实践天地,以实干擦亮青春底色。正值暑期,教院学子们以饱满激情投身社会实践,奔赴城镇乡野的广阔舞台,在服务中厚植爱国情怀,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在奋斗中淬炼优秀品格,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社会实践进行中

教院学子在路上

让队员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正月十二,楼塔老街依旧弥漫着淡淡的烟火气息。街道两侧早已人头攒动,乡民们都翘首以盼。时隔十一年,楼塔龙灯再度惊艳亮相。翻腾的金龙,不仅尽显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点燃了“古韵新绎”实践团深入探寻这项非遗——楼塔板凳龙奥秘的热情。


“古韵新绎,十番振乡”小分队在楼塔镇口的合影


遇——老街上的“龙腾盛世”


凭借本村村民身份的独特优势,实践团成员楼诗琦从正月十二的“开光”仪式,到十七的“搞龙浆”收尾,全程记录了这场为期六天的民俗盛宴。她不仅亲历了龙灯巡游的全过程,更在这个暑假与“古韵新绎”实践团一道,深入探究了龙灯背后精湛的制作工艺。


小队成员拍摄的历年楼塔龙灯盛会


访——龙灯里的“千年传承”


7月23日-8月18日,实践团多次奔赴萧山区楼家塔村开展深度调研。队员们先后走访了楼塔非遗传承馆、记忆馆、下祠堂及村志编写办公室,通过观摩板凳龙模型和采访非遗传承人,系统梳理了这项传统技艺的发展脉络。


  小队在楼塔历史馆中参观陈列的龙灯模型


年逾八旬的《楼家塔村志》主编楼关堂先生向团队介绍:“今年的楼塔龙灯胜会由乡贤发起,楼塔历史文化研究会牵头,终于让中断11年的龙灯胜会重焕生机。按照传统习俗,龙灯要连续举办三年,届时必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老先生还向实践团队展示了未出版的县志内部资料,其详尽记录了从材料收集、竹篾编织到彩纸粘贴的完整工序,以及舞龙时的队形变换和盘龙动作等珍贵内容。通过这些实践团队得以更加深入感受楼塔板凳的魅力。


小队成员对楼关堂先生进行采访


探——课堂中的“薪火相传”


面对非遗传承的世纪难题,当地手艺人积极探索创新路径。今年暑期,楼塔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推出的“板凳龙非遗课堂”,正式开课。在传承人楼四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不仅学习龙灯文化,更亲手体验竹编技艺,制作微型龙灯。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非遗的种子,悄然播撒在少年心田;静候它于未来,绽放出恒久的光辉。


小队成员在村中近距离观察楼塔龙灯实物


楼塔板凳龙象征着楼塔人民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村民情怀。未来,团队成员将持续关注并记录更多板凳龙的非遗故事,助力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文化的火炬薪火相传,照亮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成员感悟


此次实践,我见证诸多动人时刻:中断11年的龙灯胜会重焕生机 “板凳龙非遗课堂”上,孩子们学做微型龙灯,非遗种子悄然扎根。未来,我会持续助力其活化传承,让文化火炬照亮乡村振兴路,让非遗薪火代代相传。

                                      ——24小教2班施潼心

龙灯里藏着的不仅是精湛技艺,更是代代相传的文化魂。和负责人交流时,他对我们实践的宣传作用的热切期待,让我深知青年力量在非遗传承中的关键作用。

——24小教2班施语璐

在楼家塔村调研楼塔板凳龙时,楼关堂爷爷的一句话让我深受触动:“只要你们是来宣传我们楼塔龙灯的,那就都欢迎,随便问、随便看”。非遗的延续,既需传承人的坚守,更需面向未来的打开

——24小教2班楼诗琦

这次实践让我看见“活”的非遗——村民谈龙灯时的热切、传承人坚守的执着、乡贤助力复兴的热忱,都让我明白非遗是承载乡村情感的精神纽带。

——24小教2班王欣怡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不仅让我更了解楼塔龙灯,也让我对文化传承有了新的认识。非遗不是过去的遗产,而是当下的生活。楼塔的龙灯,是青石板路上的灯影,也是村民心中的精神火。

——24小教2班李芯语

在楼塔镇的实践调研时光,我逐渐明白,文化传承从不是单向的记录,而是与传承人一起,在扎制中读懂匠心,在舞动时感受律动,在交谈间触摸乡魂。

——24小教2班邢明语

这次实践让我坚信,我们能以自己的方式,为楼塔龙灯乃至更多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光发热,让古老文化在青春力量的加持下,持续焕发生机。

——24汉教1班王喆



团队介绍


团队


“古韵新绎,十番振乡”

浙江外国语学院赴楼家塔村实践小分队


指导教师


陈锋

祁小荣


团队成员


24小教2班施语璐

24小教2班施潼心

24小教2班楼诗琦

24小教2班王欣怡

24小教2班李芯语

24小教2班邢明语

24汉教1班王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