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用热忱融入实践天地,以实干擦亮青春底色。正值暑期,教院学子们以饱满激情投身社会实践,奔赴城镇乡野的广阔舞台,在服务中厚植爱国情怀,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在奋斗中淬炼优秀品格,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膺担当。
社会实践进行中
教院学子在路上
让队员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教育是点亮梦想的火种,乡村教育关乎希望、承载未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7月10日至7月21日,“榴岛育禾・文旦花开”浙外实践团赴玉环市楚门镇,开展了为期12天的支教及调研实践活动。玉环市委高度重视此次实践,台州传媒中心、市文化特派员许灵敏以及楚门镇宣传部部长吴昊亲自莅临结业汇报展示现场,并对本次实践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在浙江外国语学院派驻玉环市楚门镇东西村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杨秀中的精心组织和带队教师李娟书记和吴亭燕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中13名成员依托各自专业背景,以支教为主线,深入楚门镇多地调研。在碧海青山间,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书写了一段“教育+共富”的生动实践篇章。

团队于学校门口集结出发前合影留念
文化浸润:课堂里的乡土密码
仲夏七月,暑气渐浓。本次支教活动紧扣文化传承主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当地传统手工技艺主题的课程,让楚门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茁壮成长。
在楚门镇文玲书院的“特色小课堂”里,孩子们正坐在长桌前,用彩色的扭扭棒制作“尚书桃”。支教老师杨求潞轻声讲解着戴尚书种桃惠民的历史典故,孩子们一边听故事,一边将粉色扭扭棒绕成桃子的形状。“我要给桃子加一点腮红!”学员暖暖兴奋地为自己的作品添上了俏皮的粉色。课后,孩子们举着自己创作的“尚书桃”合影。“我们通过将传统文化简化为儿童可操作的手工,来完成我们设想的文化基因的启蒙传承过程,”支教老师杨求潞望着孩子们个个低头的场景欣慰地笑道,“从孩子们的反馈来看,还是非常成功的。”

学生展示扭扭棒尚书桃作品
在楚门镇戴明故居,一场充满童趣的“特色小课堂”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孩子们围坐在木桌前,小手灵巧地编织着渔网,重现楚门渔民“向海而生”的智慧。支教老师陈翊萱蹲在一旁,轻声指导着孩子们调整编织手法,不时讲述着渔网背后的楚门文化故事。“原来我们楚门的渔网还有这么多故事啊!”7岁的学员小帅激动地说,“我要把我这张网带回家给我爷爷看,他说他年轻的时候特别会捕鱼!”
从桃子的巧思到海洋文化的共鸣,支教队员以楚门文化为纽带,让当地文化与现代材料在支教课堂上相遇,让特色文化“活”起来。

学生们认真进行渔网编织
乡土实践:汗水浇灌共富之花
团队以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为主线,进行了细致的分组,分别进行实践、宣传和调研等工作。炎炎夏日,实践组和调研组的队员们深入当地桃林,认真聆听果农的指导,仔细学习挑选桃子的方法,在田间地头体验采摘乐趣,将劳动体验转化为生动的实践课程。
与此同时,宣传组的队员正在抖音等互联网平台热火朝天地进行现场直播,在介绍楚门乡土人情的同时讲述桃子的挑选技巧,推销尚书桃。桃香十足,队员们边吃边播,极大地激发了各地网友的购买情绪,直播间人数不断突破。这一将文化传承与劳动实践融合的创新助农模式,让乡土文化在田间地头焕发新生机,为楚门镇尚书桃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正如文旦树上累累的硕果,既承载着楚门农耕文化的智慧结晶,又孕育着新时代浙江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团队成员在桃林开展尚书桃采摘实践活动
创新支教:教学相长的实践探索
团队精心设计了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通过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不仅让知识传递更高效,更让文化传承与实践能力在课堂中落地生根。
课堂采用启发式提问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模式,鼓励孩子们主动思考表达。在数学课“约瑟夫环”中,支教老师娄奕晨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探索数学规律;科学课上,支教老师吴倩设计了“毛细现象”和“植物拓印”实验,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科学原理。每节课程的最后还设置了分享环节,让孩子们展示作品并讲述创作思路,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从特色课堂到文化解码,浙江外国语学院“榴岛育禾・文旦花开”支教队以“传承文化薪火,培育乡土情怀”为使命,通过多元课程的创新实践,让乡土文化与知识探索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为楚门文化传承探索出一条“教育赋能”的特色共同富裕之路。正如楚门的那棵百年榕树,教育的根脉深植文化沃土,创新的枝叶正向着未来蓬勃生长。

当地领导、团队成员和学生在成果展合影
成员感悟
投身玉环支教这些天,像闯进惊喜的花园。在故居与书院的课堂流转,看孩子们从初见时的羞涩,到课堂上的踊跃尝试,每一点变化都牵动心底的柔软。和队友们为课程打磨、互相打气,彼此扶持的温暖格外动人。这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场双向的成长。
——23小教3班蒋忆欣
在楚门镇的支教时光,像尚书桃的甜,浸着阳光的暖意。这些经历让我明白:教育从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和孩子们一起,在自然里学观察,在互动中悟共情,在动手时觅热爱——这些鲜活的瞬间,比任何教案都更深刻地教会我,何为“教学相长”。
——23数学1班娄奕晨
短暂却充实的暑期,作为浙外科教专业的学生,我随队赴玉环支教。这片土地和孩子们教会我,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灌溉,更是心灵的对话与启迪。这段经历,已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未来,我愿继续用科学之光,照亮更多乡村孩子的求知路。
——23科教1班吴倩
在楚门镇的12天支教时光,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的温度与力量。当村歌的旋律响起,孩子们的笑脸与舞姿让我明白:教育的意义,正在于播撒文化的种子,让传统在新时代生根发芽。这段旅程,是支教,更是一场双向成长的文化对话。
——23小教1班凌嘉怡
在文玲书院教学生《萱草花》时,清亮的歌声混着“老师我会了”的雀跃,让每个音符都沾了朝气。在戴明故居,中学生们用沉稳的声线演绎《村歌》,虽少了些孩童的跳脱,却多了对旋律的思考。这趟旅程不止是教学,更是被纯粹的喜爱和认真打动的过程。
——23音乐2班楼萍萍
团队介绍
团队
“榴岛育禾·文旦花开”
浙江外国语学院赴玉环市楚门镇社会实践团
指导教师
李娟
吴亭燕
团队成员
23小教4班 戴伊曼
23小教1班 徐静娴
23小教1班 凌嘉怡
23小教4班 杨求潞
23音乐2班 楼萍萍
23小教1班 冯 悦
23科教2班 周昕瑞
23数学1班 娄奕晨
24小教2班 邢明语
23小教3班 陈翊萱
23小教3班 蒋忆欣
23科教1班 吴 倩
24科教1班 何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