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用热忱融入实践天地,以实干擦亮青春底色。正值暑期,教院学子们以饱满激情投身社会实践,奔赴城镇乡野的广阔舞台,在服务中厚植爱国情怀,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在奋斗中淬炼优秀品格,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社会实践进行中
教院学子在路上
让队员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为深入洞察互联网时代下老年群体的真实生活图景,探寻弥合“数字鸿沟”的有效路径,助力“银发族”共享智能化发展成果,浙江外国语学院“银龄桥”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24日至27日奔赴浙江省温州市,聚焦“数字化时代老年人对互联网APP的使用现状与需求”这一核心议题,开展了为期四天的专题调研与实践活动。团队旨在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为提升老年群体数字素养、构建更友好的数字环境贡献青年智慧。
城乡调研 认知深化
本次实践创新采用“城乡双线并行”模式,将团队成员分为“乡村小队”与“城市小队”,分别深入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黄坑村、垟坑村以及鹿城区桥儿头社区、清风社区展开调研,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不仅收集信息,更付诸行动,现场耐心指导老人操作手机,切实帮助解决了一些使用上的具体困难。
乡村小队抵达黄坑村、垟坑村后,与当地村支书、村长对接,深入了解村落老年人口结构整体数字接触水平。在村委会的支持和引荐下,队员们深入村民聚集点,通过精心设计的问卷和面对面的亲切访谈,与老人们深入交流。他们细致询问老人们智能手机的拥有情况、常用功能、使用高频APP类型以及遇到的困难。调研发现,乡村老人对智能手机的应用多停留在基础通讯和娱乐层面,对于生活服务类APP使用率极低,多依赖子女代劳。

团队成员与垟坑村村长合影

团队成员与黄坑村副村支书合影
与此同时,城市小队走进桥儿头社区和清风社区。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队员们与多位老年居民进行了深度交流。部分受访者表示,自己已能熟练使用微信与支付宝进行通讯和支付,也能完成挂号、购物出行等线上操作。“手机很简单的,自己摸索就会了。”一位老年居民说道。但团队也发现,仍有不少老人对智能设备心存顾虑。“有时候看不清,也怕点错,就不太敢自己弄。”一位七旬阿姨坦言。值得注意的是,桥儿头社区面向老年人的公益课堂受到欢迎,社区也正计划增设智能手机使用课程,这为团队思考解决方案提供了有益参考。

队员彭舒雅在黄坑村向69岁的阿婆了解手机软件的使用情况

队员吕昊聪在垟坑村向73岁的阿公了解智能手机使用情况
此次深入城乡的调研实践,极大地锻炼了团队成员的社会观察力、沟通协调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队员们对数字化浪潮下的代际差异、老年人面临的具体障碍以及公共服务设计的适老化需求有了更为深刻和立体的认知。
成员感悟
这次实践非常充实、有意义,我们不仅走进城市去调研,还走到了山区里面,看到了我们未曾看到的“城乡差距”,而这差距之中又有共性,找到这个共性就是破解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难的关键。
——23小教吴奕洁
在黄坑村,看到阿公阿婆们对学会视频通话、线上挂号的渴望眼神,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弥合数字鸿沟对提升他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关乎社会公平与温度。
——23小教陈冠颖
村里好多老人是“不会用的就不用”,这是他们的应对方式,也是无奈的被迫应对,互联网发展的如今,我们需要让老年人也真正搭上快车,而不是被挤占空间。
——23小教彭舒雅
许多老人不会使用手机时主要依靠子女,但许多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导致老年人手机使用提升难度较大,不会使用时可能就直接放弃使用了,以至于表现为“没有什么问题”。
——23英师陈蜜
以前可能简单认为老人是不想用智能机,但真正接触下来才明白,很多老人是有意愿也有学习能力的。复杂的操作流程、频发的网络诈骗信息,让他们对数字世界产生了不信任感和畏惧心理,这才是关键障碍。我们年轻人要做的,就是尽力去降低他们的尝试门槛。
——23英师陈雅雯
穿梭社区时,我触到了更深的孤独——那些拒绝手机的阿婆,和山里守着空屋的老人本质相同:不是抗拒技术,是怕被世界丢下。能当‘桥梁’的不是技术,是愿意蹲下来握住的那双手。
——23汉师冯吴悦
村里绝大部分老人都使用老年机而不是智能手机,如何让我们的抽样反映整体情况?如何真正看到老人的需求、让老人发声?产品和需求有错位是正常,要让需求被看见。
——23跨电吕昊聪
团队介绍
团队
浙江外国语学院“银龄桥”团队
指导教师
徐文杰
团队成员
23小教3班 吴奕洁
23跨电2班 吕昊聪
23汉师1班 冯吴悦
23小教1班 彭舒雅
23英师1班 陈雅雯
23英师1班 陈 蜜
23小教3班 陈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