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心之所向,这是她们的圆梦故事(一)

发布人: |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4日 21:31:11 | 访问量:

“研”途漫漫,这是我们的追梦征程,站在人生新的十字路口,你会选择怎样的诗和远方?今天,来看浙外人的考研秘籍,一起听听她们的故事。


21小教1班 张秋艳


考取浙江师范大学 学科教育(语文)硕士研究生


围栏边的女子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经验分享


大三上学期,张秋艳陷入了考研还是就业的艰难抉择。在一次与学姐的交谈中,学姐的这句:"你肯定还想继续读书,不妨试试。"点醒了她。考虑到地理位置以及院校自命题科目与她能力的契合度等方面,她最终决定报考浙江师范大学学科语文专业。

备考初期,张秋艳采取了"早起步、重专业"的策略:早早购入网课开始基础学习,将60%的时间分配给占分大的专业课,政治从暑假开始强化,英语坚持每日单词记忆和真题训练,专业课二找到直系学姐针对性辅导。备考中后期,模考成为重中之重,她通过限时训练不断提升应试能力。

这段旅程并非一帆风顺。背书遗忘、错题反复、模考时间不够......这些数不清的时刻让张秋艳感到崩溃。尤其是实习期间,下班后的疲惫让她几近放弃。但每当想起自己考研的初心,回忆起从前的努力,感受着家人的鼓励和朋友们的暖心支持,她便会重新得力,继续前行。

关于备考方法,张秋艳指出三点:一是拒绝虚假努力,要注重效率而非时长;二是制定个性化计划,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三是适当放松很重要,偶尔的出游反而能提升后续学习效率。

回望这段征程,她想对教院准备考研的学弟学妹们说说:“请永远相信自己,踏上考研之路的你已经很厉害了,坚持到最后的才是胜者!备考路上,你可能会怀疑、会退缩,但只要不放弃,终会抵达梦想的彼岸。”


21小教1班 陈琪琪


考取东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女人站在沙滩上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经验分享


在本科专业学习过程中,陈琪琪遇到了王佳老师,王老师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喜欢的事”使陈琪琪很早便确立本专业考研目标,她通过在学校中体验不同的事物来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

在择校阶段,杨钧翔学姐指导陈琪琪精准分析院校梯度与个人适配度,结合自身实力与院校信息,她最终选择东北师范大学来继续深耕教育领域。

备考期间,她将3月至12月划分为基础、强化、冲刺三阶段。6月前要完成基础复习,后期通过“车轮式复习”不断强化,专业书复习效率从一周一本提升至三天一本。面对师范生实习与备考的双重压力,她提前在暑期完成真题模拟,并在实习期间利用碎片时间巩固知识,并与线上研友组建抽背小组,相互督促;同时,她也会与带教老师积极沟通,帮助自己进入考研冲刺阶段。

复试准备中,陈琪琪聚焦目标院的校学长学姐经验,系统梳理专业热点,并模拟高频英语问答。虽未提前联系导师,但凭借扎实表现成功入选,并在录取后第一时间与心仪导师建立联系。

备考时长是固定的,但策略决定成效。与其在嘈杂的网络世界焦虑“是否来得及”,不如专注自己“如何能做到”。最后,陈琪琪寄语教院学子:不要苦难化考研这条道路,要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好心态决定人的一辈子。出现的每件事,请以乐观正面的心态去看待,并把它视作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21小教2班 蒋梦莉


考取浙江师范大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人在花园里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经验分享


大三下学期,蒋梦莉明确了自己一直以来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决定跨考文学专业。

在5月到12月备考期间,蒋梦莉有条不紊地将备考分为三阶段:前期主攻英语和专业课,每天3小时背记单词、阅读外刊,每日3-4门轮换复习,周末模拟答题;中期加入政治网课与刷题,专业课转向真题训练;冲刺期政治疯狂背默,刷肖四肖八,英语专注模板与手感,专业课每日模拟。她指出,在复习时要注重形成自己的笔记,根据历年真题和考纲,着重复习重点,有的放矢。

蒋梦莉常常会因为网络上他人的进度远超自己而感到崩溃。这种“网络焦虑”有时候会使她迷失方向。但同时,她一直告诉自己要专注己身。她努力内化自己的情绪,安慰自己适应“慢”节奏、专注于自己的有效输出,最后,在一次次复盘计划和模拟测试中,她重拾了信心。回味这段时光,蒋梦莉想对教院学子说:“因为没有按时完成计划或比较他人学习进度而产生焦虑是完全没必要的,专注自己,做好眼前事才更为重要。”

“打磨专业能力是首要。”复试准备时需突破参考书局限、关注学科前沿,蒋梦莉鼓励有升学意向的教院学子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寻找“复试搭子”,进行每日模拟互评,减缓复试紧张感。同时,她也激励教院学子:“哪怕觉得自己考砸了,也请坚持到最后一刻!‘逆袭’者往往都是没放弃的人,结局可能会超出你的预期。”


21小教1班 严雨楠


考取浙江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


人站在船上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经验分享


从小学教育专业跨考至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成功被浙江工业大学录取,教育学院2025届毕业生严雨楠用七个月的专注与坚持,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考研奋斗篇章。

为什么最终决定考研呢?严雨楠理性地回答,对本科专业兴趣的缺乏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是她踏上考研征程的关键动力。早在大三上学期严雨楠就已明晰考研方向,出于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浓厚兴趣,以及老师的推荐,她坚定地选择了跨考之路。

在重重的备考压力下,严雨楠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科学的时间规划。她以专业课学习为核心,将每天三分之二的时间投入其中;政治学习从11月开始有序推进;英语学习则巧妙利用零碎时间,将英语学习融入进生活中。然而,专业课背诵难题让她陷入困境,她不断向学长学姐探求方法,主动打破固化的学习模式,调整心态再扬帆,渡过了这一难关。在复试准备阶段,严雨楠向学长学姐购买资料,针对性地准备专业问题和英语面试,有条不紊地迎接挑战。

回顾考研历程,严雨楠建议教院学子避免低效学习行为,比如花费过多时间观看课程、大量刷肖1000题等,她提出英语阅读跟课学、大量背记单词更为有效。她鼓励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解与吸收,将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学习的本质是内化而不是重复”,这是严雨楠最想分享给学弟学妹的箴言。

考研之路,道阻且长,然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在考研的漫漫长途中,不必焦虑他人比你提前拥有,不必畏惧书本的厚重,你翻过的每一页书,都在塑造更强大的自己。愿所有的教院学子们笔锋所至,梦想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