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探寻教育真谛

发布人: |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7日 20:35:08 | 访问量:

近日,23学前1班的同学们分赴留和幼儿园与留下幼儿园,通过观察幼儿一日生活、协助班级活动、给幼儿们读绘本等实践学习,同学们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际教育行为,亲身感受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角色,为后续深度研学奠定基础。



在学前教育系系主任冯翠典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进杭州市登云幼儿园,开启了一场以"儿童哲学"为核心的沉浸式研学。卢奔奎园长以《创想无界,点亮童年》为主题向同学们系统介绍了园所的办园理念,同时陈晓洁老师通过《寻辩式支架:推进幼儿园哲思主题实施的路径初探》专题分享,向同学们详细解析哲思主题课程的实施路径。



在祝李老师《好帮手还是小麻烦》这一哲思课程活动中,孩子们围绕机器人是我们的“好帮手”还是“小麻烦”展开了一场哲思的精彩辩论,让同学们直观的了解到生活中的儿童哲学课程。



在各位老师的展示分享后,大家通过圆桌对话的方式共享思维的碰撞,同学们就“如何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哲思活动设计要点”等问题与园方教师深入交流。老师们寄语未来幼教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希望你们永远保持对儿童世界的敬畏之心。”



同时,温州大学学前教育系李晓燕教授应邀为同学们开展专题讲座,李晓燕教授20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孤独症儿童教育,并带领团队在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帮助400余个家庭提升与孤独症孩子的沟通能力。

本次专题讲座围绕《如何用日常互动激发孤独症孩子的语言潜能》,向大家介绍了孤独症儿童的基本特征,如感统失调,行为怪异,情绪表达能力缺失,难以适应新环境等,李教授还利用四个典型案例对比分析,生动展示了家长干预策略对孤独症儿童发展的关键影响。



李教授还介绍了一些实操性强的日常干预策略,让同学们认识到特殊教育并非遥不可及。李老师强调,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不需要“专门教”而是要做到“⽇常融”,这些日常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在未来的教育岗位上面对孤独症儿童的时候更有自信。“期待同学们加入特殊儿童教育领域,用爱心和热忱为特殊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李老师对同学们给予深切的期望。



在实践周的后半程,23学前1班的同学们将学习重心转向专业技能的系统提升。在指导老师屠晓青老师的组织下,同学们开展了分模块、阶梯式的技能训练,大家在舞蹈实训室自主进行幼儿舞蹈创编、在钢琴室开展基础训练、在绘画室进行绘本创作。



本次实践周23学前1班的同学们通过幼儿园实地研学、特色课程观摩、专家讲座、实践总结等多维形式,实现了“理论+实践+反思”的闭环学习。同学们既领略了优质园所的创新教育实践,又深化了对特殊需求儿童教育的理解,更深刻体会到学前教育工作的专业性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