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探秘非遗瑰宝,共绘文化传承新画卷——浙江外国语学院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社会实践小分队

发布人: |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30日 23:41:49 | 访问量:

厚植家国情怀

传承红色基因

勇担社会使命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引导大学生走入社会、深入基层,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24年暑假,教育学院学子以团队或者个人的形式,积极深入学校、社区、乡村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展现青春风采,激发青春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社会实践进行中

教院学子在路上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浙江外国语学院

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社会实践小分队


漫步非遗殿堂,感受文化魅力


浙江非遗博物馆以“生活”为核心主题,设有五大展区:“口传·印记”、“手艺·生活”、“身心·智慧”、“演绎·风韵”、“仪庆·精神”。实践团队一踏入非遗博物馆,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眼前的展区如同精美的画卷缓缓展开,讲述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在这里,木板水印的细腻、永康锡雕的精湛、昆曲表演的传神……每一项技艺都让团队成员叹为观止,每一次体验都让他们心生敬畏。


1B266

展开互动体验,让非遗“活”起来


博物馆内的创新展示方式更是让实践团队眼前一亮。数字屏模拟互动、3D投影、亲自动手制作……这些现代科技手段让非遗文化不再只是展览的藏品,而是变得生动有趣,触手可及。

队员们亲手体验木板水印的印制过程,感受传统技艺的温度;在永康锡雕前,他们用小锤轻敲,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更有《易筋经》体感互动,让队员们仿佛穿越回古代,成为“名震江湖的少侠”。


8463


参观过程中,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融合。非遗旅游线路的推出,让游客在游览中自然融入非遗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他们看到,非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记忆,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与温度。


思非遗文化,续古启新程


离开博物馆时,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感慨与思考。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既面临着挑战,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来?

团队成员观察到,非遗博物馆不仅致力于保护与展示,更注重传承与创新。在一些展区,年轻的手艺人正在展示他们的作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了既保留了文化精髓,又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品。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不仅让非遗文化保持了活力,也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非遗,就像一首交响曲,既有古典的旋律,又有现代的节奏,演奏出文化的和谐乐章。


12449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共同的责任。展望未来,坚信在共同努力下,非遗文化定能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成员感悟


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展示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承的阵地。我看到了许多年轻人在这里学习、实践,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去体验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这种活态的传承方式,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希望。

——23小教1班 马张戈慧


这次经历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激发了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非遗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们要珍视和传承这份独特的精神财富。

——23小教1班 冯悦


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来拉近与非遗之间的距离,也深深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这次实践过后我希望在看到传统的修复、保护、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我们也能一起加入非遗与新 形式结合、用新形式传播的队伍,让其能真正“活”起来!

——23小教1班 徐静娴


展品间流转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血脉,我们在其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体会文化的传承,心中满是敬畏与自豪。非遗之美,需你我共赏,共传,共续辉煌。

——23小教1班 沈天欣


此次参观不仅是视觉上的盛宴,更是心灵上的一次深刻洗礼,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文化财产的决心。

——23小教1班 陈滢盈


团队介绍


团队

浙江外国语学院

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社会实践小分队

指导老师

何菲

队员

23小教1班 马张戈慧

23小教1班 沈天欣

23小教1班 冯 悦

23小教1班 徐静娴

23小教1班 陈滢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