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持续推进“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在全院师生中大力倡导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教育学院将导师制与博雅读书会相结合,推出了“四点半读书会”主题读书活动。每周二下午4:30在望C三楼公共空间举行,每学期举办十期,每一期都会有相应的理论导师到场点评。好书共读,让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成就我们美好的大学时光。
6月1日傍晚,本学期第四次“四点半读书会”于望C三楼公共空间展开,小学教育系讲师吴正阳、心理学系讲师胡晶晶作为理论导师参加了本次读书会。在读书会上,吴天骦、周亦蒙、张妤凡、应抒彤、王乐怡、王鑫钰、陈丹萍七位同学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主持人为顾静怡。

结合小学教育的专业特色,吴天骦、张妤凡、应抒彤、周亦蒙四位同学以小组形式带来了教育类书籍读书分享。20小教1班吴天骦阅读的是《叶圣陶教育文集》。叶老先生的教育理念使她深有感触,她提到,学习语文在于把“听说读写”四项本领学得更好,语文教育的目的,便是让阅读和写作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

20小教1班的张妤凡向大家介绍了叶圣陶的《如果我当教师》。本书以“教育三问”为中心,即“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教育怎么为”,发散至教学的方方面面。全书在讲述理论的同时不忘结合实例,字字句句间流露出叶圣陶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真诚。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20小教2班应抒彤分享的书籍是《叶圣陶教育名篇》。她为我们阐述了“教期于无教”论,学生本位论,习惯本旨论,工具本质论四大理论,而在专业理论之外,最打动她的是叶老先生“真诚无私心,谦逊无施劳”的品质。

20小教1班周亦蒙选择了魏书生的《我是这样做教师的》一书进行分享。以“想成为一名怎样的教师”作为引入,她将本书内容划分为“教师的意义”“教学的方法”和“教育的心”三大部分,并结合自己担任校外辅导员的亲身经历,着重讲述了“教学的方法”模块,强调了良好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0学前1班的王乐怡分享了余华所著的《第七天》。本书选择一个刚刚去世的死者,即主角杨飞,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由“我”讲述了死后七天里的所遇、所见、所闻之事,结合一系列新闻热点,余华表达了对现实的焦虑和绝望。在阅读过程中,余华饱含独特力量的文字一次次击中了王乐怡的内心。

20学前1班王鑫钰分享的是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本书脱胎于作者的真实经历,主人公小豆豆因淘气被退学,进入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他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使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打动无数人的话语,出自胡赛尼所著的《追风筝的人》,20学前1班的陈丹萍为我们讲述了其中故事。本书不仅是一部政治纪事,也描绘了一个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反映了童年选择对我们成年生活的影响。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自己的“风筝”,但只要用善待他人的诚实之心去呵护,就能找到“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吴正阳肯定了几位同学选择经典阅读的行为,认为同学们于细节处的感悟很能打动人心。他指出,阅读经典是追根溯源的过程,而借由经典产生自己的想法是阅读经典的意义所在。在阅读的同时,脚踏实地的实践同等重要,他鼓励同学们把握和创造实践机会,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此外,吴正阳希望同学们能尝试脱稿演讲,增加与听众的交流和互动。

胡晶晶认为,教育之道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有所区别的只是教育之术,广泛的阅读对日后同学们的教学工作大有裨益。同时,她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将PPT作为演讲的辅助手段,在与听众的交流中及时调整表达方式。

图片 | 蒋骏
文案 | 吴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