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创新创业 | 零的突破!教育学院学生项目斩获“挑战杯”省级三等奖!

发布人: |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11日 17:41:24 | 访问量:

浙江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教院学子踊跃参赛,共9支项目团队参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符燕玲同学团队斩获省级三等奖,是教育学院在“挑战杯”类竞赛上的突破,在教育学院的光荣榜上画上了耀眼又独特的一笔。

符燕玲团队的项目面向的受众群体是特殊儿童的家长和相关教育工作者,在特殊教育这个所受关注不足但又非常应该投入关注的领域中,他们致力于开发特殊教育的平台来让每一个特殊儿童都能够拥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这样的主题充满了温度和爱意,让人不禁期待他们的项目内容。

事不宜迟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他们的风采吧

“特教云”—构建特殊教育的资源聚合平台

团队介绍和项目介绍

项目负责人

符燕玲

团队成员

张怡、尤海佳、郑扬、施智礼、李雨桐

指导老师

李亦唯、王琳璞

获奖情况

“挑战杯”省级三等奖

都说学习使人进步

今天我们特地对这个团队进行了专访

让我们一起来探一探这个成功团队背后的故事

学习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

说不定下一个获奖的就是你噢

跟随小编一起来康康本次专访的内容吧

Q1:你们的项目涉及的领域是特殊教育,你们在比赛的选题上是怎么获得想法和灵感的呢?

A1:我们选择特殊教育是因为大一写作课上老师对特殊儿童有简单介绍并推荐我们去看《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是关于自闭症儿童在老师的帮助下融入生活的故事,这就是我们“特教云”项目想法的来源。寒假网课期间我们意识到,大学生上网课都这么复杂,那特殊儿童学习比我们肯定要困难得多。所以我们想通过构建一个聚合平台让特殊儿童的家长借助这样一个平台在家也能辅导孩子,希望能够为解决特殊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团队讨论

Q2:你们的项目涉及到平台的建立和经营以及平台推广等问题,而团队成员都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同学,请问你们在策划中是如何克服专业限制来构思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A2:团队最初构想的是网站建设,但是考虑到团队成员缺乏此类的技术人员,在听取老师建议后我们决定构建一个以公众号为载体的平台,提供相关的线上课程和线下服务。团队成员正好对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掌握的比较好,所以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平台经营方面,团队成员去咨询相关专业的同学和老师,前期推出免费课程,后续会推出少量的收费课程和讲座来维持平台运营。


团队讨论

Q3:取得这样优秀的成绩,肯定少不了背后的付出,能分享一下在项目的准备过程中所做的一些努力或者团队分工吗?

A3:前期确定方向之后,符燕玲和张怡同学去咨询了特殊教育专业的师生,了解了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尤海佳和郑扬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对特殊儿童的行为特征和训练方法有了大致的掌握;施智礼和李雨桐同学则去采访了一位特殊教育老师,这位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特殊教育当前的情况和发展前景,指引了项目后续的发展方向。在完成前期准备后,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切实了解大众对特殊教育和特殊儿童的了解程度。

干货:感悟与建议

聊了这么多

或许你已经对挑战杯有了初步的了解

或许你已经有了想要尝试的想法

那么,让我们来听听队长符燕玲同学

有什么感悟和建议吧

Q1:在比赛准备过程中,你们是否遇到过一些困难或者比较棘手的问题呢?你们是如何解决的呢?

A1:在比赛准备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比较紧张。因为我们这个项目在学院里参赛时内容可以说是漏洞百出,所以校赛和省赛让我们有点措手不及。当我们接到校赛的通知时,立即与李亦唯老师和王琳璞老师联系,两位老师给了我们很多指导意见。老师的用心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经过团队成员不停的修改和完善,最后才呈现了这样一个项目。

Q2:你们团队在本次挑战杯比赛中获得了省级三等奖的好成绩,不知道你们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内心的感受吗?

A2:我们知道比赛结果的时候都很惊喜很意外,不过更多的还是激动吧。我们的项目从寒假开始到现在,内容一直在老师的指导下不停的修改,知道结果之后队员们更多的是庆幸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但是我们还是希望下一次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因为“特教云”项目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Q3:作为大一的同学,就在比赛中取得了如此优异的的成绩,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经验或者是你们认为在比赛准备中重要的注意事项吗?

A3:我们认为无论是在项目构思还是比赛过程中,首先,项目的方向一定要明确,只有贴近生活实际的项目才能真正实施,在项目构思阶段一定要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其次,团队分工要合理明确。在“特教云”项目中,我们团队的分工是根据成员擅长的方面给每位成员安排负责的部分,同时经常进行团队内讨论,共同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在这个耀眼的成绩背后

有着一群默默无闻的人——

那就是我们的比赛指导老师

他们是在比赛中指引学生前进的摆渡人

指引着学生走向比赛的舞台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

该项目的两位指导老师——

李亦唯老师和王琳璞老师

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指导感想

李亦唯老师

其实作为指导老师我是惭愧的,我没有一字一句去抠过该项目,只是给她们把了一个大致方向和几点建议,绝大部分是同学们一起努力的结果。我一直和同学们说,不要认为创新创业类比赛没有参加过,就觉得这个很难,就望而却步、固步自封,乃至于错过了自我成长与丰盈的绝佳机会。符燕玲这个团队成员全都是大一的学生,他们可能专业基础尚未夯实,可能参赛经验几乎为零,但是他们敢于尝试、勇于尝试,他们的项目在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失败、一次次修正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在从选择一个问题到对这个问题的文献资料收集,再到对该问题的实践论证,其实战线是很长的,但在这场拉锯战中,我作为指导老师看到了同学们的智慧与勇气、决心与毅力,最后收获了不错的成绩,我为她们感到骄傲!

王琳璞老师

听闻符燕玲团队拿到了这个奖,除了兴奋之外,还有那么一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刚开始指导的时候,这个项目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是那么出挑的。选题有一定的社会需求基础,但是服务对象的设定与项目的设计都不够清晰。团队很团结,也非常的努力,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讨论与磨稿。项目的设计越来越清晰,语言的表达也越来越自信。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样的一个经历,我感觉:实事求是与刻苦努力是这个项目取得认可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只要跳出书斋,实事求是地去看社会,去寻找真实的需求,去思考真实的问题;只要百折不挠地去反思,讨论,打磨,不轻言放弃,我相信“挑战杯”离我们大家都不远。当然,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规划项目与撰写申报书的过程中去拓展视野,锻炼思维,培养团队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看完这次专访

我们发现的确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想要成功一定要有所付出才行

相信同学们在看完这篇专访也是收获了不少

那么,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

迈出第一步

开始属于你们的竞赛之旅吧

希望每一个努力付出的教院小可爱们

都能够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收获属于你们的荣誉


图片| 创新创业实践中心投稿

文案| 创新创业实践中心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