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暑期社会实践(八) | 夯实文化根基,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人: |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02日 16:06:52 | 访问量:

浙江外国语学院赴

金华浦江乡村振兴调研小分队

团队介绍

实践地点

浙江省金华浦江

指导教师

教育学院李亦唯

教育学院王琳璞

实践队员

郑 扬 19小教1班

张 怡 19小教1班

张 姝 19小教3班

徐凯佳19小教3班

王欣羽19小教3班

葛瑜寰19小教3班

夏弋涵19小教4班

实践经历

“一脉青山,一方绿水;乡村兴,则中国兴。”自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村发展工作便成了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7月8日,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的7名大学生前往位于金华浦江的美丽乡村郑宅,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战略,感受当地传统与非遗文化为目的,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8日一早,小队成员们便前往了当地的“葛老师教育培训”,拜访了其负责人。葛老师原为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的一名教师,退休后仍心怀故乡,想借所学改变郑宅落后面貌,便创办了这座培训中心。交流过程中,葛老师向成员们传达的思想让大家备受启发。他提到,教育事业的兴衰是影响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乡村教师对乡村教育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人认为,乡村教育不足是因为教师能力不够,实则不然,人才不一定出在城市,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留住人才。如何建立鼓励乡村教师积极发展的相应机制,切实激活乡村教师“留下来”“干起来”的激情,让乡村青少年受教育、快成长,这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文化方面,葛老师认为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只有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传统文化,才能让村民重拾文化自信,让乡村展现出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

实践队员与葛老师的交流采访

实践队员与村干部的交流采访

当日下午,在村干部与葛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与当地小学生们体验了郑宅历史悠久的非遗文化“剪纸”。在学习剪纸的过程中,成员们了解到,浦江于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浦江剪纸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地方色彩鲜明,不仅是中国剪纸和中国戏曲研究的标本,更是反映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发展与流变状况的活化石。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非遗文化逐渐凋敝,浦江剪纸面临着少有人传承的窘境,加强对浦江剪纸的保护,缓解技艺传承危机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体验完剪纸之后,教育学院的几位成员也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现场教授小学生篆刻。面对新奇的事物,孩子们兴趣高涨,过程中虽遇到了难题,但最后都完成了不错的篆刻作品。

7月9日,各成员拿着精心制作的调查问卷对周边家庭、商户进行走访调查,以便更加准确地收集本地居民对乡村振兴相关问题的材料,当地居民也都积极配合调查,认真填写了调查问卷,大力支持了此次实践活动。在整理问卷数据时成员们发现,多数村民虽然听说过乡村振兴战略,但对其并不了解。

经过几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成员们对金华郑宅乡村振兴的情况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本次活动提高了成员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成员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扩大了视野。同时成员们也发现了战略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小队成员能通过此次实践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发展战略与政治思想,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合理的对策,为郑宅乡村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图片| 实践团队

文案| 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