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2019—2020学年教育学院“四点半读书会”第三期开讲啦!

发布人: |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3日 17:07:27 | 访问量:


编者按:为深入持续推进“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在全院师生中大力倡导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教育学院将导师制与博雅读书会相结合,推出了“四点半”博雅读书会主题读书活动。每周二下午4:30在望院C二楼举行,每学期举办十期,每一期都会有相应的理论导师到场点评。好书共读,让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成就我们美好的大学时光。

11月12日傍晚,“四点半读书会”第三期如期而至。教育学院心理学博士潘禄、教育学系副主任高原作为理论指导老师参加了本次读书会。本次读书会上,汪心茹、姚之忆、王伊莎、施聪幸尔、陈芊颖等五位同学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

FB27

19小教3班的汪心茹为大家带来的是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她特别提及了小王子与玫瑰花的关系,她认为这其中并不只像爱情,还像友情和亲情,她引用书中“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眼睛,是看不见本质的”这一句话提醒大家,我们都只是长大了的孩子,应该对这世界保持一份孩童样的初心。

D1C5

18小教2班的姚之忆带来的是敬一丹的《那年那信》。她回忆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向大家诉说了自己和书信的不解之缘。同时,她结合自身专业,从书中领悟到了用书信教育培养儿童的方式,呼吁大家重视与亲人间的羁绊,向祖辈学习、不断前行,去回应他们对我们热切的期盼。

D44C

19小教2班的王伊莎分享的是英国作家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的一年》。她首先展示了这本书用月份标注的独特目录,解释了这蕴含了梅尔从看客到成为生活主人的过程。她还用图片的形式介绍了普罗旺斯美丽的风景,表达了自己对这份“优雅的慵懒”的向往,提出我们应该去选择生活,享受生活,而不是被动地被生活选择。

D33D

18小教2班的施聪幸尔给大家带来的是李娟的《我的阿勒泰》。来自新疆的施聪幸尔介绍了阿勒泰地区的清净纯粹,带领大家赏析了书中使人动容的片段,通过回忆儿时自己与母亲难忘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爱与感激。她通过比较作者儿时和长大后对蝗虫的记忆,阐述了孩童天真视野的美好。最后,她表达了自己对童年纯真时代和阿勒泰壮丽风光的向往和热爱,并热情呼吁大家去祖国美丽的疆北看看。

FEFE

19小教1班的陈芊颖分享的是余华的《活着》。她用一首美国民歌做开场,分享了书中令她颇有感悟的语段,并对书中的人物家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家珍代表了中国当时大多数的女性,她们及其重视身份血缘上的联系,甚至会为此不计代价地做出牺牲,而这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反思的。另外,她哀悼了有庆之死,并联系了精神病人杀害男童和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童的时事,谴责了中国社会中病态的忍耐力。她提出,当我们的环境发生悲痛的改变时,我们仍要坚定地活下去,并始终怀抱对未来的期盼。

12F75

潘禄老师对五位同学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取舍,他希望同学们可以做到精简分享内容,尽量挑出自己最有感触的片段深入讲述,让听众产生对书本强烈的兴趣;二是把握好节奏,同学们分享时应当注意语速,投入情感,向听众传达自己阅读时最真实的感受,加深听众的代入感;三是要思考书籍和自己的关系,挖掘最能打动人心的关键点。

111F2

高原老师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上不只重视量的积累,更要重视质的提升,能和大家的专业有所联系,在了解作品背景的基础上从自身专业出发,对自己的发展有进一步地认知。他提到,书籍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是最好的教育,我们不能光在书中寻找情感的寄托,应该更多去探索理性的支柱,希望同学们可以选择形式更多样的书籍去阅读。

“四点半”博雅读书会永远都是一个开放式的活动,旨在激励大学生不仅要过快乐的大学生活,更要过有知识有文化有内涵的大学生活。同时提高同学们的分享与表达能力,并服务于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欢迎各位同学前往聆听学习。



图片 | 张一宁

文案 | 张钰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