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持续推进“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在全院师生中大力倡导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教育学院将导师制与博雅读书会相结合,推出了“四点半”博雅读书会主题读书活动。
每周二下午4:30在望院E三楼开放自习室举行,每学期举办十期,每一期都会有相应的理论导师到场点评。
好书共读,让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成就我们美好的大学时光。
11月13日傍晚,在望院E三楼开放教室,“四点半读书会”第三期如期而至。我院党总支副书记毕莹作为读书会指导老师,杜颖老师和王琳璞老师作为理论导师参加了本次读书会。本次读书会上,陈尔淳,李梓涵,盛一楠,洪佳洁,管朝兰,邵益荧等六位同学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
毕莹老师
18级英汉班陈尔淳别出心裁地带来了两本书——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和刘丽萍的《小豆豆们的全课程生活》。她结合教育专业讲述了从中得到的感悟,即老师创造的良好学习环境以及给予学生的关注和尊重对学生学习有重要作用。她还特别强调了《窗边的小豆豆》中“自由丰富有创意”的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发:不同于普遍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要抓住学生的特性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18级英汉班陈尔淳
18小数1班李梓涵分享了法国著名投资人瑞.达里欧的《原则》。她认为这本书给她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如何实现人生愿望。她着重介绍了实现人生愿望的五个步骤:1.有明确的目标;2.找出问题并不忽视问题;3.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4.规划方案;5.坚定地从头至尾执行方案。
18小数1班李梓涵
16小数1班盛一楠和大家分享了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她开门见山地点出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世俗功利而不乏智慧的绅士教育”,她认为这本书虽然有不合时宜的地方,但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作为现代教育者,我们要有选择地将过去的教育思想有机结合在自己未来的工作教学中。
16小数1班盛一楠
17小语2班洪佳洁带来了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作为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她认为这本书的的主要观点就是“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被淹没,群体的思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在她看来,庞勒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即遇到事情不要觉得理所当然或者全盘接受,而要学会跳出圈子以反思自己是否也在无形中被群体无意识支配。
17小语2班洪佳洁
17小语1班管朝兰分享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在她看来,这本书最大的影响有两点:一是它让人们理解梦,梦并不是某事的征兆也不会是未来的预演;二是它告诉人们可以通过梦的解析去发现人的另一面,即潜意识。这本书揭开了人类心灵的奥秘,并告诉我们一个哲理——作为一个正常且完整的人,每个人都有无限潜能尚待开发。
17小语1班管朝兰
17小数1班的邵益荧分享了克莱尔.麦克福尔的《摆渡人》。她推荐的原因是因为这本书可以带给她治愈般的温情,她从中感受到真挚细腻的情感和人性的救赎。最后,书中面对死亡的不同态度告诉她应该珍惜当下,引发了她对生活乃至生命的思考。
17小数1班邵益荧
仔细聆听完了同学们的分享后,王琳璞博士作为理论导师对同学们的分享进行了点评,他指出了同学们在分享过程中的优点与缺点,并肯定了读书会中大家聚在一起分享优秀书籍营造的良好氛围。
他认为读书分享会的开展是激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的方式,也是思想碰撞的过程。他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自己想要读的书;同时,每读完一本书后能结合教育专业谈谈自己的感悟。
而对于“如何读书”这个问题,他也提出了一些宝贵建议:首先可以从书名入手,接着是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学会结合历史时代背景来评价这本书。
最后他强调,读书报告应该更多的是自己的感悟,同时也要结合听众的感受,不要泛泛而谈。
王琳璞老师
“四点半”博雅读书会永远都是一个开放式的活动,旨在激励大学生不仅要过快乐的大学生活,更要过有知识有文化有内涵的大学生活。同时提高同学们的分享与表达能力,并服务于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欢迎各位同学前往聆听学习。
图片|摄影部
文案|吕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