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七十载弦歌不辍,七十载春华秋实。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始终秉承“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院训精神,以培育卓越教育人才为己任,扎根师范教育沃土,书写了一部部躬耕教坛、服务社会的奋进篇章。无数校友从这里启程,有的作为教坛新苗,在一线岗位上默默耕耘;有的已然成长为行业栋梁,站在教育变革的前沿,引领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适逢建校70周年,让我们共同聆听优秀校友们的故事,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共同书写教育事业更加辉煌的明天。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从浙江外国语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毕业八年。回首2013-2017年的本科岁月,心中唯有感激——感谢母校的悉心培养,感谢恩师的谆谆教诲,感谢同窗的温暖陪伴。这四年,是青春最绚烂的篇章,更是我人生蜕变的起点。

校友宋璐莹近照
师恩如海,化育英才
还记得在课堂上,每一位老师都以独特的方式点亮了我们的求知之路。大一时,除了专业文化课,印象最深的是梅雪峰老师给我们上的高数课,因为课程内容涉及较多抽象的概念与难懂的推理,所以我们在课堂上总是带着忐忑的心理,然而梅老师总能用自己的方式活跃全班的学习氛围,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有趣。邵爽老师的课堂是逻辑的殿堂,在化学实验课上他总是一丝不苟地核对每个人的数据,哪怕加班也要确保我们理解每个误差来源。“实验是化学的灵魂”,邵老师的这句话让我在后来读研时始终对实验保持敬畏。张一平老师的认真负责令人动容,她总能用清晰的框架将复杂的有机化学推理拆解为易懂的模块,每一节课都像在拼一幅严谨的科学拼图。张老师教会我们“思维比答案更重要”,这种理性思考的能力让我在科研与工作中受益至今。游金宗老师的学术造诣犹如浩瀚星海,他在化学理论课上信手拈来的文献案例,让我们窥见了科研前沿的壮丽。作为班主任,游老师时刻关注和保障班里每一位同学的健康状况。徐羽展老师的幽默让知识变得鲜活:物理化学本是艰深的课程,但他总能用“熵增原理比喻人生混乱度”让教室充满笑声。徐老师让我明白:真正的学者,既能仰望星空,也能拥抱生活的趣味。

2017年6月,应化2班在文三校区理科楼门前毕业留影
师道长存,毓秀流芳
浙江外国语学院的校训精神至今仍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内心,“明德弘毅、博雅通达”教会我把知识和理论融会贯通,并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增强实践能力。虽然已经过了八个春秋,但是在浙外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记得刚入学时青涩的自己,在讲台上做自我介绍时涨红着脸说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记得在图书馆窗边晨读时,梧桐叶间漏下的缕缕阳光;记得在情景剧表演舞台上,紧张的自己偷偷地搓手……这点点滴滴,编织成我独一无二的成长图谱。感谢老师们的耐心指引,让语言从纸面符号变成思维的翅膀;感谢食堂大叔阿姨四年如一日的温暖守候,让异乡求学充满家的温度;更感谢浙外教会我用包容之心理解差异,以赤子之心探索世界。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永远的精神故乡。浙外的教育如同春风化雨,让我带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持续成长的内生力量走向人生新阶段。

2017年6月,应化2班在毕业典礼上留影
同窗谊厚,知行志合
那时的科学技术学院在西湖区文三校区,我们的教室虽然旧,但是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一起上晚自修的日子弥足珍贵,因为那里留下了我们在青春年华时的奋斗足迹。这些深深浅浅的足迹,是晚间夜幕时教室里的翻书声,也是书页间泛黄的荧光笔标记。每当翻看泛黄的实训笔记,青葱岁月的脉络便清晰浮现:忘不了和同学们裹着安全帽穿梭在宁波化工园区,沥青气息中听工程师解读分子式里的产业密码;在下沙法兰琳卡的车间里,我们围观精密仪器如何将课本里的流程图具象为流淌的生产线。更难忘那群计算机专业的室友们,清晰记得那时我们的3号楼宿舍就在食堂附近,虽然食堂很小,但是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魅力。每次大家下完课后就会相约着去食堂吃“胖嫂”和“浙外小吃”,土豆肉片的酥脆嫩滑至今仍牵动着自己的味蕾,后来再也没有吃过这种味道,成为我心底难忘的记忆。
七十载栉风沐雨,母校始终秉承“明德弘毅、博雅通达”的校训精神,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而今欣见母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这既是七秩耕耘的璀璨硕果,更是新时代接续奋斗的崭新起点。祝愿母校弦歌不辍,再铸辉煌!
作者简介
宋璐莹,2017年毕业于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现为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低维材料的可控制备、物性研究与器件构筑。2020年于苏州大学获硕士学位,2024年于武汉大学获博士学位。近五年共参与发表27篇SCI学术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Nano Letters、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6篇SCI论文。入选“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武汉大学“弘毅博士后”计划。获评武汉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优秀学生干部、IKA天之骄子奖学金、全国英语口语测评大赛大学生组一等奖、中国化学会第32届学术年会优秀墙报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