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 日至 28 日,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5 名学生(学前教育、科学教育、小学教育专业)在吴昊老师带队下,随校研学团赴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圆满完成了为期 28 天的 “优大 - 浙外短期交流计划(全球胜任力)” 暑期研学项目。28 天的时光里,从拉曼大学金宝校区的课堂到马六甲的古城街巷,从槟城的文化地标到吉隆坡的现代商圈,浙外师生以学术为基、以文化为桥,在跨越山海的交流中,既夯实了国际化能力,更收获了温暖的成长记忆,为学校推进 “外语名校” 建设、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写下生动注脚。此次研学既是学院深化 “国际化实践育人” 的重要举措,更以教育专业为纽带,将跨文化体验与教育认知深度融合,让浙外学生在国际舞台上践行育人初心、提升专业素养。

学术研学:以教育视角洞见国际课堂
研学课程中,教育学院师生始终以 “准教育者” 视角吸收知识、对比思考。雅思特训营的互动教学模式,如趣味语言游戏、街头实践任务等,让学生直观感受 “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理念,与学院倡导的 “课堂创新” 理念形成呼应;马来西亚教育体制、未来人才数码技能等专题讲座,则引导学生对比中马教育差异、探索国际经验。从课堂设计到教育体系,每一次学习都成为学生拓宽教育视野、更新教学认知的契机,为今后专业实践积累国际参照。

实践体验:用专业所长传递教育温度
走出课堂,教育学院师生将专业素养融入跨文化实践。在当地幼儿园,教院师生们发挥专业优势,以生动形式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活动,以儿歌互动传递温暖,在互动中播撒文化认同的种子;初次接触田野调查的学生,学会用访谈技巧挖掘地方历史细节;在槟城残障人士支持中心,学生们被残疾人朋友制作手工皂与点心的专注打动,更深刻理解 “尊重与共生” 的意义;文化探访途中,学生们主动观察当地教育场景,思考工业历史、传统手工艺与中小学课程的结合可能,让实践体验真正服务于专业成长。

成长赋能:以国际交流坚定育人使命
拉曼大学精心设计的系列学术讲座与实践课程,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从解析马来西亚多元教育体系,到梳理中马关系数百年交融脉络,从探讨 AI 时代数码技能需求,到以金宝 “地方创生” 为例探索文化与经济共生路径,每一堂课都让学术知识与现实议题紧密联结,为学生搭建起 “理论学习 - 实践思考 - 国际比较” 的完整认知链条。28 天的研学,不仅是教育学院学生专业视野的拓展,更是育人初心的淬炼。从初遇跨文化环境的拘谨,到能自信分享中国教育故事;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教育观察者与实践者,学生们在点滴中突破自我、深化认知,将研学收获与专业发展紧密联结,让跨文化体验转化为成长养分。

此次研学是教育学院推进国际化办学的生动实践,彰显了学院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教育人才” 的目标。未来,学院将持续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助力更多学生在跨文化实践中提升教育素养,为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高质量教育人才培养注入力量。

学生感悟

28天很短暂,却满是鲜活印记。踩过金宝的阳光,见圆鼻巨蜥溜过草丛、犀鸟振翅,马来高脚屋透着古朴,触华人老店的木纹,尝咖喱的醇厚,听多种语言在街头交织。和队友并肩记录的点滴,不止是视野的拓宽,更是烙在记忆里的独特印记。
----22级科教2班李雨恬
在与拉曼大学的交流中,该校教师的教学与带队能力让我由衷钦佩。这里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不同族群的人们相互尊重、彼此包容,既在生活中共享各自的文化成果,又共同营造出温暖且充满活力的社会氛围,让我真切体会到文化交融的美好。
----22级科教1班施金雨
在金宝感受锡矿历史,于拉曼大学体验学术氛围,亲手绘制巴迪布、逛市集品尝热带美食,参观工厂和特色街巷,深度体验多元文化。这段在马来西亚为期28日的旅程,于我而言,既是学习,也是一次不同文化的慢行与对话。
----22级学前1班周宵情
在马来西亚拉曼大学研学的28天,不仅有雅思课程带来的英语能力的长足进步,更有对马来西亚人生活哲学的切身体会。金宝有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慵懒,马六甲有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槟城有海滨的闲适,吉隆坡有都市的繁华。城市气质各异,不变的是大马人不疾不徐,云淡风轻的生活态度。
----23级小教2班郑力鸾
飞机降落在吉隆坡那刻,我紧握护照,心中满是初次远行的不安与期待。在拉曼大学,英语不再是试卷上的题目,而成了我和世界各地同学交流的桥梁。从课堂讨论到街头问路,每一次开口都是突破。 老师带我们走过不同城市,尝遍地道美食。在槟城迷路时,我鼓起勇气用英语问路,那一刻突然发现自己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胆怯的自己。这段旅程带给我的不仅是更高的雅思分数,更是直面陌生的勇气、包容的心态和真挚的友谊。世界那么大,这次我终于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也遇见了更从容的自己。
----24级学前1班沈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