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七十载弦歌不辍,七十载春华秋实。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始终秉承“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院训精神,以培育卓越教育人才为己任,扎根师范教育沃土,书写了一部部躬耕教坛、服务社会的奋进篇章。无数校友从这里启程,有的作为教坛新苗,在一线岗位上默默耕耘;有的已然成长为行业栋梁,站在教育变革的前沿,引领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适逢建校70周年,让我们共同聆听优秀校友们的故事,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共同书写教育事业更加辉煌的明天。
亲爱的浙江外国语学院:
见信如晤。
你记得吗?2013年的9月14日,蝉鸣把杭州的空气烤得发烫。我拖着行李来到文三路140号,望着大门石碑上的“浙江外国语学院”,终于松了口气——高中生活到底是翻篇了。
原文三校区的校门
文三校区就像是嵌在城市中心的琥珀,出门就是公交站,几块钱的公交车就能晃到西湖边看音乐喷泉。校区小得可爱,宿舍与教学楼之间毫无阻碍,“赶早八”只需要提前五分钟。“操场距离宿舍太远”这种借口也根本不成立。于是即便我不爱运动,也总被拽着在晚风习习的操场走圈。文科楼里的收发室更是见证了我一沓沓信件与明信片,是远方朋友的手札。当时我住在1号楼,它是一栋老楼,墙皮有些剥落,老旧的电路支撑不了高强度的空调运作。头顶的吊扇转起来嗡嗡作响,但风却怎么也吹不到下铺。我便买了个比巴掌大一些的风扇安置在床尾,夜里听着它“呼呼”的轻响入睡。最有意思的是外卖刚刚兴起那时候,骑手还能进校园。住在一楼角落的我们在窗户伸出手就能接收冒着热气的外卖,走廊里弥漫着的都是青春的味道。后来问我们要不要搬到3号楼。我望着宿舍里的三张课桌和两组上下铺,想都没想就摇头。因为有些温度,一旦习惯,便成了骨子里的踏实。
作者在原文三校区图书馆学习
当然,你予我的远不止这温软的日常,更珍贵的,是在这里遇见的那群人。他们像散落的星子,把我从“最差生”(我是当年浙外本科录取的最后一名)的自卑里,一点点托举到更亮的地方。“大漂亮”和“皮卡超”是十几年了都还保持着联系的老友,还有一些虽联系不多但联系必真诚的朋友,更有为我学术生涯辛苦铺路的老师们——带我初探分析风采的李宏亮老师(他经常给我们讲足球场的趣事)、幽默风趣的王健老师(他总有新鲜好玩的梗)、又上概率统计又上数学建模的马新生老师(数学建模没有获过奖是我日记本里的憾事),还有温文儒雅的阮建苗老师、春风和煦的康倩倩老师等。大一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基础太差,怕学不好。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鼓励我前行。尤其是阮老师,他在我考研、申博以及求职过程中给予的莫大支持与帮助,一直支撑着我在基础数学的道路上走下去。母校,我的学术生涯,以你为坐标原点,以良师为X轴,益友为Y轴,调和分析为Z轴,向着更辽阔的维度生长。而与你一起度过的这四年,真是我最快乐的学习生涯。
2014年,作者参加学校第一届数学建模竞赛答辩
2017年6月,作者(左数十三)与部分同学在操场上的合照
在校的时候,我有幸见证了六十周年校庆。实际上,从浙外毕业后,文三校区正式落幕。我又几次回到小和山校区,只要我在杭州,只要我有时间,总想着回去看一看你。小和山校区比文三校区大了许多,建筑设施处处彰显着“明德弘毅,博雅通达”。后来六十五周年校庆的时候,我参加了首届校园迷你马拉松,而后获得好几天的瘸腿体验。细细数来,如今已毕业八年。前阵子,博士毕业答辩结束,我抱着胶装的学位论文在工位坐了许久,一旁是师妹送的毕业手捧花。这是我学生生涯的最后一站,若无意外,马上我也将成为高校教师的一员。希望我能带着你的光,成为像我的老师们一样润物无声的师者,为别人的生命带去一点点正能量。
祝你,七十岁快乐。
2025年5月,作者参加博士论文答辩
作者简介
王佳蕙,2017年毕业于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25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数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