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七十载弦歌不辍,七十载春华秋实。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始终秉承“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院训精神,以培育卓越教育人才为己任,扎根师范教育沃土,书写了一部部躬耕教坛、服务社会的奋进篇章。无数校友从这里启程,有的作为教坛新苗,在一线岗位上默默耕耘;有的已然成长为行业栋梁,站在教育变革的前沿,引领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适逢建校70周年,让我们共同聆听优秀校友们的故事,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共同书写教育事业更加辉煌的明天。
浙江教育学院,是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我是1986年入职教书的,在我年轻的教书记忆中,好像所有厉害的老师,都必须是到浙江教育学院去读过书的,或者凡是去浙江教育学院读过书的,大底教书便是厉害的了。
而我到浙教院读书,已是2000年了。我一直把自己参加浙江省“5522”名师工程视为“意外”,或者是沾了学校的光,因为我当时没有特别厉害的荣誉称号,因此,到浙教院的学习便成了自己非常珍惜的机会。
浙江省“5522”名师工程前后持续时间大约是两年,浙教院派了一位年轻老师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她的名字叫吴卫东,好像年纪仅比我大一岁。就是这位年轻智慧无私的班主任,将我们班级建设成一个生机勃勃、自由而又紧密、专业而又有趣的学习与成长的共同体。现在回忆起我们班的学习,依然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吴老师带班的特点,概括而言,大致有三个。
特点一:讲课老师请得特别好。我们的学习,是在两年的时间里,分段集中学习的,我们每次集中学习,总会有一些特别厉害的老师给我们讲课。这些讲课老师都不是公众名人,因为我至今都不记得这些讲课老师的名字了,但深深记着他们讲的课,这些课真的长了我们的见识。所以,我后来一直认为,给孩子长见识比增知识更重要。现在想来,老师当年给我们的课程设计,已经是跨学科、多视界的了。
特点二:学员特长发挥得特别好。我们班40位学员,其实都是很厉害的小学数学老师,是我们浙江省一线教师的精英,几乎每个学员都是地方上的名师。所以,吴老师特别重视学习小组的建设,特别重视设置话题供学员们交流。在交流中我们相互认识、相互学习、头脑风暴。而吴老师则负责倾听与夸奖,她的笑声是对每一位学员的最大奖励。交流多了,我们班里就有了自己的话语文化,如特别的“话梗”,我们的班级也从分段集中成为转变为心心相印的紧密。
特点三:基层实践组织得特别好。吴老师最喜欢带我们去上课,浙江各地、天南海北。2000年正是国家课改的起步期,各种新的理念与新的教材,随着新课程标准如火如荼地渲染在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中。但如何实施、如何在课堂中实现,却少有现场的指导。理念与实践之间是缺乏可见的链接的。而吴老师带领我们建立起两者间的链接。我们按照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以及积累的教学经验,还有对孩子成长的朴素理解,打磨一节节现场课。当时这些稚嫩的课,成为浙江教育界的一种现象,同时,在此过程中,成长起一批一线教师耳熟能详的名师,一线教师们也因此有了一些将新课程理念落地的支架与结构。
而我本人,也在这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吴老师和同学们的格外帮助,获得了特别的成长。我们这批学员的成长,充分证明了浙江省“5522”工程的价值,证明了吴卫东老师的教师培养方式是正确有效的,证明了浙教院的教师教育是高瞻远瞩、引领基层的。
今年是浙江外国语学院70周年建校纪念年,在此深表感恩与祝福,祝我们的母校兴旺发达、成为更多学生的成长摇篮。
作者简介
俞正强,2000年就读我校浙江省“5522名师培养工程”,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2024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首届教指委数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长三角最具影响力校长,明远奖获得者。中国小学数学种子课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