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第四届学术年会顺利举办,多学科成果闪耀

发布人: |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10日 20:07:16 | 访问量:

1月10日,教育学院/教育治理研究中心第四届学术年会在浙外望C116举行。教育学院顾问、教育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孙绵涛教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阮建苗教授、执行院长袁晖光教授等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新引进的特聘教授赵敏,以及80余位学院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年会以“大数据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围绕多个前沿研究领域展开深入研讨,为教育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年会由陈玉玲教授主持,众多专家学者带来了精彩的主旨报告。阮建苗教授运用SEC二维分析框架模型,对浙江省数学中考试题与新课标的一致性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为中考数学命题和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改进建议,助力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王春晖副教授聚焦农村英语教育评价改革,以小学英语口语为切入点,运用增值评价理论和学生成长百分等级模型,解读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发展。研究不仅纠正了社会对农村英语的偏见,还为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增值评价实践路径提供了方向,推动农村教育评价向关注学生成长的内涵化方向转变。

 

 

冯启副教授介绍了二氧化碳的化学转化研究成果。其团队在离子液体中二氧化碳化学转化方面取得进展,开发出新的喹唑啉酮和4 -羟基喹啉酮合成方法,并计划将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实验课程,促进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助力可持续发展教育。

 

 

胡晶晶博士通过“消失-预测”范式实验,对比抑郁症青少年与健康青少年在预测合作运动中的表现,揭示了抑郁症青少年在合作行为预测中的特异性障碍,为理解其社会交互障碍提供新视角,为相关干预措施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贾昊宇博士基于毕生发展观和社会建构论,从幼儿园教师社会性发展的应然和实然状况出发,通过历史文本分析和田野扎根观察,探究其社会性发展的历史和阶段,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撑。

 

 

杨凯良博士以特里・尼克尔斯・克拉克的场景理论为研究对象,探讨理论生成路径及因素。研究表明理论生成既遵循学术思维逻辑,也依赖研究者的素养,为学术理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在与谈环节,孙绵涛教授他对报告人和主持人的精彩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参加此次学术年会不仅学到了多学科的知识,而且看到了教师队伍的成长。接下来,孙绵涛教授分享了自己对学术年会的四点认识。第一,学术年会是展示每位教师知识创新成果的舞台。对于大学教师来说,知识创新十分重要,它是育人的基础。因为知识是由其外在形式和内在意蕴所组成的统一体,它不单是符号、意义或逻辑,更是智慧的结晶、思想的体现、情感的交融和人格的外化,其所蕴含的知识价值和人文价值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第二,学术年会是学院的知识宝库,其容纳了学院众多二级学科的知识创新成果。第三,学术年会应成为学院的学术传统。希望通过学术年会的持续开展,使教师更好地创造和展示知识,提升育人水平,推动教育发展。第四,学术年会以“大数据(AI)时代的区域教育治理研究”为主题,主要包括区域教育治理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理论建构和实践路径研究、比较研究、本土研究和国际传播研究。这一主题涵盖了学院/中心的一、二级学科和八个研究所,各个学科和研究所应以这一主题为核心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

 

 

袁晖光教授对孙绵涛教授的点评和各位老师的参与表示感谢,强调年会作为学术成果展示和多学科交流平台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共同推动学院发展。

 

 

此次学术年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展示了教育学院在教育研究领域的深厚实力,为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贡献了力量。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持“学术立院 知行合一”的理念,开展更多高质量学术活动,为教育事业发展持续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