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彭正梅教授做客博达论坛第679讲

发布人:汪桔 |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5日 10:21:34 | 访问量:

6月18日,博达论坛第679讲华东师范大学彭正梅教授的“用锤子进行教育:尼采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在我校举行。教育学院院长吴卫东教授主持会议。

彭正梅教授介绍到,尼采思想流派涉及到美学、哲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甚至于一度成为“德意志民族精神”的代表。这之中,尼采教育思想的发展,实际上与他对个人理想的毕生追求息息相关。

从少年时代起,尼采就明确了自己的毕生所求是“寻找真正的德意志精神”。在日复一日的探索中,他对德国古典文化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随后,尼采在巴塞尔认识了瓦格纳。与瓦格纳的相遇使尼采来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节点之一,尼采一度认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德意志精神”。在经历了从瓦格纳的“追寻者”到“反对者”的转变后,尼采对德意志精神的认知发生了改变。这一背景下,1872年,尼采作题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的演讲,提出“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天才”。至此,这一教育思想首次展现在世人眼前。尼采认为,现代教育的弊端在于教育机构的不断扩张、教育质量下降、教育教化的不断收缩。现代教育所培养的是服务于国家竞争的人,这是一种“伪教育”。要恢复教育,让教育完成自己“真正的使命”,就要与伪教育进行斗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就是一把进行斗争所需要的“锤子”。尼采认为,现代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往往是不利于教育的。尼采在演讲中提到,“就像伟大的引导者需要被引导者一样,被引导者也需要引导者:这里主导的是一种相互倾慕的精神等级秩序,也就是一种前定和谐”。只有在“互相钦慕”的前提下,师生关系才是具有正向引导作用的。尼采还认为,教育机构之所以没有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天才”,是因为现代教育磨平了学习者的创造性,是现代教育“不允许”天才的出现。彭正梅指出,中国教育在努力地搞“创新发展”,但要注意创新发展不是“打群架”,而正需要借助精神锤子、自我锤子、“重新评估一些价值”的三把“锤子”来进一步优化教育系统。

在交流环节中,参会人员与彭正梅教授就“尼采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展开讨论。我校特聘教授、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博雅教授陈洪捷教授认为,尼采教育思想的顺利实践必须要结合当代社会现实,并且要根据实施对象不同而作出相应改变。吴卫东教授则对讲座中提到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推翻过去的自我”再进行阐述,她指出,深入学习不仅要寓居所学之中,还要跳出来,才能推动自我向前发展,这便体现了“Bildung(教育)”的内涵。


作者:教育学院、德国研究中心孙琪

拍摄:汪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