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我校教师教育专业的特色与优势,深化我校教师教育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实践创新,培养优秀的基础教育管理人才,继成功举办5届“国际化卓越教师培养创新实验班”后,我校拟启动“未来教育家”创新实验班。6月15日下午我校“未来教育家”创新实验班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在学校举行。校党委书记宣勇教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顾建民教授,宁波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张宝歌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周佳教授,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正高级教师俞国娣,杭州市学军小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杨一青应邀参与专家论证会,我校教育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孙绵涛教授、校教务处处长姚旻教授、教育学院院长吴卫东教授、书记高亚兵教授等学院全体领导班子和相关教师共同参会。论证会由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柴改英主持。

首先教育学院副院长贾随军教授进行“未来教育家”创新实验班培养方案制定情况的汇报。贾院长介绍了创新实验班的培养目标、学制、考核要求、管理制度、教学计划等。课程体系联动第一、二、三、四课堂,其中第一课堂又分为“面向实践、面向经典、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四个模块。通过两年“加餐式”的学习,实验班致力于培养具备扎根实践的教育理念、身心兼修的生命自觉、面向未来的系统思维、应对挑战的革新能力潜质的“未来教育家”。
汇报过后,在场专家对创新实验班培养方案提出意见与建议。
顾建民教授表示,“未来教育家”创新实验班很有前瞻性,培养方案已成体系,“加餐式”的培养需要注意如何与学生原有专业的培养方案做好衔接,实践模块的设计可以强调问题导向,突出探究性,同时也多思考教育情怀的激发和职前职后贯通式培养。

杨一青校长强调,教育家、校长首先是一名优秀教师,还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培养方案要注重理性化思想、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他说“好的校长一定要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

张宝歌教授认为,学校培养的是学生成为“未来教育家”的可能性,要在理念、情怀和积淀三个方面的培育上提供保障机制。同时也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提供学分转换的细则和实习、实践的互通,在专业学习和行政能力培养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周佳教授认为培养方案下要有更明确的课程目标,加强课程的前瞻性和课程之间的连续性,建议增加社会心理学课程和博物馆儿童教育,评价体系中还可以引入区块链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方式。

俞国娣认为教育家有一个关键性评价指标就是“爱学生”,课程中要体现“如何去爱”。第一批“未来教育家”创新实验班有4名学生将成为俞校长的“影子校长”,她表示会以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方式去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孙绵涛教授在肯定了实验班的创新性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思路,以高端理论引领实践的目标下,明确“未来教育”的时间界定、内容范围,培养方案在学科、教育理论、教育管理和教育情怀各方面都要“加餐”。

姚旻教授表达了培养方案可以延伸至学生毕业后,关注创新实验班学生毕业后的跟踪调查和培养,同时在学分互认上增加灵活度等,保障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随后实验班团队的领导和老师也发表了创办的思路和思考。

宣勇教授则在论证会上阐述了“未来教育家”创新实验班创设的背景是基于地方院校应服务于地方发展需求,结合我校的发展战略,使现有的丰富教育平台、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养分。尤其是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当下,实验班的启动是十分有意义的,是我校对人才培养如何引领教育行业、普及化教育背景下对精英化教育的探索。宣勇强调“未来教育家应该具有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教育实践。”此次创新实验班是播下种子、培养情怀,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方式,不仅要搭建一个知识框架和开展能力训练,更要可持续地关注和助力校友的成长和发展。

柴改英最后总结道,为切实推进我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升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质量,我校继续加强国际化创新实验班建设。“未来教育家”创新实验班是对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我校将对各位领导、专家提出的意见及建议进行充分讨论和吸纳,尽快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新文科建设,为我校发展添砖加瓦。


文案:周礼
摄影:汪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