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你上的大学的课程都是几位老师啊?一位?两位?三位?五个手指头应该够数了吧?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咱们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导论课的老师知多少吧!
同学们初入大学,对所学专业知之甚少,学前教育专业导论课就是为了让新入学的同学们尽快接受全面的专业导论教育,以更好更快地明确未来前进方向。该门课程中,我院领导齐上阵,系部教师都来讲,辅导员也来助力,还有校外专家来指点,大家倾情打造了一场学前教育专业的启蒙盛宴。作为教育学院小学教育外的第二个专业,大家伙都说,这教院大家庭里来了二宝儿,全院领导和老师真心是可着劲儿疼呢!
悄悄地告诉大家,这门课程的老师数目实在是五个手指头数不过来哦,下面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给大家拉开精彩纷呈的学前教育专业导论课的风景吧!
第一幕:师范处处长点迷津,学前系主任来解惑
10月13日,学前教育专业导论课程第一讲,由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原处长李敏强老师和学前教育系主任冯翠典老师共同为大家指点迷津。
李敏强处长为大家开章明义,从职业认知、培养路径、气质养成三个方面入手,以教育学最经典的三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细说,精简概括为提高思想、全面把握、积极行动三个方法论要求。李老师谈到师范生毕业要求是“一践行三学会”,即“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李老师将学校比作一个软件企业,而教师就是软件的维护者,这个观点使我们从新的思维方式去看待教师这个职业。李老师推荐我们去看怀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并且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是为了什么?这引起了我们深思。同时李老师高屋建瓴带领同学们回顾浙江总体教育事业发展,阐述学前教育前景,加深同学们对专业和职业的认知,也对同学们的未来发展表示了极大的期望。感谢李敏强老师为我们带来生动有力的第一课!
冯翠典老师一方面对学前教育专业导论课程的课程使命、课程内容和课程组织方式,也详细介绍了该课程的导师团,另一方面,也对学前教育方面的国家政策和重要文件进行了分享和解读,让我们从更宏大的视角来理解我们的专业,同时让我们对需要培养的能力结构有了初步理解。冯老师还通过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数据和行业缺口分析让我们对就业前景充满了期待。最后,冯老师还安排了一个互动环节,同学们在自我介绍后自由提问,老师一一回答,既能授业解惑,又张弛有度,让我们对即将深入学习的专业多了几分发自内心的喜爱与认同,更有未来与同学们共同成长的期待!
第二幕高亚兵书记开讲儿童心理研究,张超伟主任带来儿童中医理疗
10月15日,我们满满一天都在参与学前教育专业导论课程的学习。
上午,高亚兵书记为我们开讲儿童心理的特点及教育指导。高老师的课真的超级有意思!高老师带提出几个问题贯穿了课程:什么是孩童?什么是孩童的天性?我们应该如何做?一开始她让大家围绕“孩子的三个特点”这个问题分组讨论,大家热火朝天,各持观点。我们发现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是“好奇”“纯真”“情绪外显”。我们领会到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十分适合学校教学,能够最大程度带动孩子们的能动性。然后高老师介绍了中国现代幼儿教育奠基人陈鹤琴总结的孩子的特点:好模仿、好动、易受暗示、好奇、好游戏、好成功等。高老师又介绍了四种研究孩子的方法:传记法、观察法、临床法、对偶故事法和道德两难推理法。每个方法高老师都运用了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为我们讲解。大家对这些方法和案例都充满了好奇与兴趣,希望以后学习过程中能更深入了解。
下午,学院邀请了著名中医堂号保和堂第九代传人、安徽亳州学院的张超伟主任为我们带来了儿童中医理疗课程。张老师首先从宇宙的演化、物质的组成和生命的奥秘三个方面讲了中医原理的起源。张老师让我们学到了执其二端而用中,健外康内和一些小儿症状的辨别方法。中医文化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了解,而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未来教师,不仅要增长专业知识,也要有保障孩子健康的能力。非常感谢张老师能为我们讲解中医药历史,让我们对中医药有了更好的认识和更高的认同!
第三幕周礼书记对家校沟通现身说法,李娟主任对学业规划案例教学
10月19日,我们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周礼、学工办主任李娟主任共同从家校沟通和学业规划的角度为我们上了一堂专业导论的大课,我们的书记和辅导员不仅学生工作做得好,上起课也是行云流水,让人流连忘返。
周礼副书记从一名家长的视角与我们交流了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她通过几个经典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处理工作中的突发事件,当幼教老师不仅要学会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也要学会与家长沟通,还要教会孩子们互相沟通。如何培养教师的这些职场能力呢?周老师给出的建议让我们收获满满,也让我们感触很深,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师,在大学期间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要思考。处理在幼儿园发生的各种事情,虽然有可能是一件小事,但也有可能给孩子带来深远影响,家校之间的良好沟通也是需要做好充分的学习的。周老师还给我们分享了一句话:世界上好的大学千所万所,能够接纳我们的那所,才是最好的大学。我们也都觉得:世界上的路千条万条,而脚下我们自己的路,就是最好的路。
我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的李娟主任也是我们2020级辅导员,她为我们上了一堂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引导同学们思考、规划自己的学业、职业生涯路线,带给同学们了启迪与思考,为同学们不久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思考方向。娟儿老师通过自己的发展历程告诉大家: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不可或缺,就业是为谋生,职业是为终生,而事业是为献身。老师积攒下的经验,为初进校园的我们点亮了指路灯,成为专业自主选择的强心剂。娟儿老师还告诉我们在大学的生活里,一定要善于扬长避短,做自己喜欢的事,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闪光点,同时也要进行机会和挑战的分析,努力抓住锻炼自己的机会,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第四幕吴卫东院长对教师素养殷殷期望,张静静老师对儿童观念娓娓道来
10月26日的导论课由教育学院吴卫东院长和学前教育系的张静静老师联袂打造。
吴卫东院长说希望我们称呼她为“老师”而不是“院长”,因为师生的缘分是一生的,不会因为时间而变化。于是,吴老师温暖又有张力地为我们讲述了有关幼儿教师的使命、素养与如何成长的内容。作为一名未来的幼儿教师,我们需要承担起从知、情、行三方面来了解儿童,在情感上共情儿童,时刻爱护儿童的使命。吴老师通过分享一个教师素养的理论框架,勉励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成长的,她希望我们在动力系统上形成专业的意识;在本体系统上,提升专业素养;在条件系统上,获得社会身份。“The best way to learn,is learn from the best.”吴老师这句话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和鼓舞,想要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不断的提升自我!上了吴老师的课,我们都希望成为专业知识扎实、专业能力深厚的一名积极向上的学前教育大学生,也希望成为像吴老师一样细腻美好、满怀热情、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师!
学前教育系的张静静老师上了“在历史中发现儿童”的专题,内容新颖独特!我们首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绘出心目中儿童的形象,把我们脑海中儿童的概念具象化、特征化,从互相交流中也深化了对儿童的认知。接下来静静老师从儿童观的历史发展,文学艺术中儿童的形象,对待儿童游戏的态度等方面展示了,儿童从最开始被认为是小大人,到逐渐受到重视拥有自己独特地位的过程。通过张静静老师的这堂课,让我们知道了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不能一味以大人的方式进行管教,而是要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这和吴老师所讲的教育的合理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学习的。
第五幕屠筱青老师一首民谣歌童年,孙亚敏老师一本标本颂自然
11月10日,学前教育系屠筱青老师和孙亚敏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对童年和自然进行歌颂和礼赞的专业视角来上导论课。
屠筱青老师的课以一首欢快轻松的民谣《童年》开场,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儿童、了解童年的另一个视角,她运用了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方式,以问答和思考为主。印象最深的是课堂上观看了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介绍两个日本幼儿园的选段。首先莲花幼儿园展示了教学理念是培养具有积极正向的思维方式,既有团队意识又能自立自主的幼儿,他们善于培养活力充沛、声音洪亮的孩子。不“拔苗助长”而是用“合适的速度”进行教学活动,将孩子作为成熟的有思考力的人们来看待。而藤幼儿园则在细节上给孩子们带来考验,如难以闭合的门,不平整的草坪...让孩子们培养良好的习惯,也更加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屠老师带来了他乡童年的视角,不一样的国家,不一样的文化,而不一样的教育理念之中,又蕴含着怎样的共性?这才是屠老师希望我们思考的。
孙亚敏老师的课堂围绕着图像时代的儿童生活展开,对于学龄前的孩子,认知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弱,图像的方式对他们而言可以说是最合适的。但图像时代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如今孩子们户外活动的时间大幅度减少,童年生态被破坏,纯真状态丧失等。孙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两本书《童年的消逝》和《童年之死》,提出面对电媒图像的诱惑,幼儿教育者的理想态度应该是“顺应,利用,警惕,反思”度。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孙亚敏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德国森林幼儿园的应对方式,是带领儿童更多地亲近自然、探索自然、歌颂自然,加强与动植物之间的连接,培养美学经验、同理心与爱。最后老孙师送给每一个同学一个她与女儿做的压花,鼓励我们多多亲近大自然,也在未来带着幼儿园的孩子多多亲近大自然,上课还有小礼物真是太开心了!
第六幕何伟强院长诉教育与生命之大德,贾随军院长说科学与数学之大美
11月18日的导论课是教育学院副院长何伟强教授和贾随军教授倾情打造。
何院长为同学们以“论教育的本质与生命自觉”为题,让我们从教育和生命的角度理解我们的专业和学习,梁漱溟先生和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箴言都提到了生命与自觉。何老师耐心地解释了“教育的本质”、“知与行的关系”、“明德”“敬”等道理和学问,也同时教导我们:“不知命,不以为君子也”。从何老师的课程上,我们理解到:教育是指归人的生命力开发,不断提纯心灵(明明德)的活动。人的生命力之根本在于身和心两面:“身”重在“气血代谢”(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锻炼有恒);“心”重在“求其放心”(多读经典,多做好事,多听古典音乐)。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希望我们今后也能像一只萤火虫一样,点亮自己,温暖他人。何院长的知识与才华让大家深感敬佩,而他对教育和生命的态度与志向更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贾随军院长为我们带来了题为“科学、数学、数感”的讲座,让我们深感数学和科学之大美,更觉教育和学习之有趣。贾院长的讲座首先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科学与数学的要求引入,分别为我们介绍“什么是科学”“数学的价值”“历史视野中的数感”“幼儿园小朋友的数感”这些干货满满的主题。科学的本质就是不断地数学化,科学是观察、实验基础上的数学描述,而数学的价值是描述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工具,是培养理性精神的重要载体。谈到幼儿园小朋友的数感,贾院长分享了自己做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儿童数感的研究,不仅让我们了解现状,也学会了如何培养幼儿数感。贾院长的课有丰富的故事和数据,原来数学可以是美妙的、艺术的,他让我们这些多数为文科生的人也感觉到了科学与数学的魅力,他的科学态度、数学视野和教学魅力更是深深征服了我们!
第七幕王真老师哲学视角读美育,吕苹教授历史视角看教育
11月23日的导论课是学前教育系的王真老师和吕苹教授共同为我们呈现。
王真老师“感性启蒙:论儿童美育的作用”的专题,从哲学视角解读美育,讲了历史上人们对“美”认识的发展。从美在客观、美在比例、美在效用到美在主观、美在意向……各种观点的演变引发了我们思考。美育是指什么?是指借助自然美、社会美进行教育,感性教育是美育的本质,美育可以综合刺激孩子的大脑皮质,可以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同时可以陶冶情操。王真老师的导论课让同学们了解了很多哲学家对美的理解,知道了美育对儿童的重要性,美育能促进智力发展,陶冶性情,可使美善合一。王老师提醒我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让孩子用他们自己的眼光看世界。
吕苹教授从学前教育史的视角出发,介绍了学习学前教育史的意义和方法,进一步阐释了本专业的需求。她说“学习学前教育史的意义在于做一个有思想有修养有才能的人”,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要有主见有创意,又以音乐家的培养为例子,讲述了才能的培养方式。对于如何探究学前教育专业的方向,老师讲到需要我们在大学阶段有广泛的阅读加上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进一步加深自己对学前教育知识的理解和对未来工作中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准备。最后吕老师祝愿我们在四年后都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我们希望能够不负期盼。
第八幕 钱秀玲主任开讲蒙氏课程,施林红园长带来城堡游戏
学前教育导论课还邀请到了省级机关武林门幼儿园的钱秀玲主任带着蒙台梭利教学法来给我们讲学。我们了解到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法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包括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和运动训练,它的基本原则和特征是:以儿童为中心;反对填鸭式教育;把握儿童的敏感期;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完全人格的培养;尊重孩子成长步调;混龄教学;丰富的教材与教具;摒除奖惩制度。在蒙氏教育的儿童观中,“吸收性心智”的概念令我们印象深刻,它的定义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孩子构建自己;它也是一种心智状态,孩子将知识直接吸收进来,作为日后学习的基础材料。钱主任的课程不仅让我们深刻地了解到了“蒙氏教育”的内涵,同时让我们对学前教育专业有了更深的认同,我们一定会记得“以儿童为师”!
作为本门课程的彩蛋,我们和2019级的学长学姐们一起参与了观成幼儿园施林红园长的“教育观察:走近儿童的世界”的参与式讲座。施林红园长来自如城堡一样梦幻的儿童乐园——观成幼儿园,她带领老师们开展了瑞吉欧项目课程来更好地服务儿童,课程理念是教师应锻炼和养成观察儿童、回应儿童的本领,才能走近儿童世界、设计优秀的项目课程。施林红园长采取游戏化、扮演式的“征集签名”、“数字接龙”等参与式活动和观看讨论“我们一起做凳子”的项目案例视频,让我们明白了儿童观察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活动,要带着专业的视角去解读,而不能只看表象。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作为教师要不断自省,不断思考自己的观察是否已经给孩子们贴上了主观标签,还要自觉摒弃“儿童应该怎么做”的观念去观察和引导孩子。
本学期学前教育专业导论课程的讲师团和课程花絮分享到此,大家有没有感受到波澜壮阔的心理体验?有没有感受到美轮美奂的视觉体验?有没有感受到饕餮大餐的味觉体验?最后问一句:亲爱的同学们,你现在知道了学前教育专业导论课的老师有多少了吗?一二三四五,请你数一数,啦啦啦啦啦……
供稿:20级学前教育班 任冠潮 蔡怡佳
指导教师:冯翠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