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教育人才如何培养?对标社会需求是关键——浙江外国语学院召开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社会需求调研会

发布人:汪桔 |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1日 08:41:56 | 访问量:522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小学老师,高校该如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教育人才?为进一步落实学校建设教育品质一流的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3月5日,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邀请各界专家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搭脉问诊,组织召开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社会需求调研会。这些专家有来自高校的知名专家,也有来自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省教研员、教育局长、人事科长,还有来自教育一线的校长们。副校长李安出席会议并讲话。

教育学系主任郑丹丹博士和教育学系讲师王琳璞博士分别对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语文、数学和英汉双语方向的培养方案制定情况作了说明。

来自浙江大学教授刘力指出,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应对照《教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围绕“三学会,一践行”(即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践行师德)的教师培养要求,课程体系建设体现国际化、现代化和前沿性,并具备前瞻性,亮点突出,课程类型设计多样化。培养目标指向要清晰明确,专业方向建议采用教学法的方式处理,以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方向为主,采用英汉双语教学方式,加强双语教学能力,增加职业机动性。

浙江省教研室小学英语教研员郑文,从当前浙江省基础教育相关政策背景出发,指出目前我省对优秀小学英语师资仍有需求,她认为培养优秀的英语教师,不仅要培养专业的英语水平,还应加强师范性,特别是让毕业生具备一定的评价能力和较高的德育素养。

上城区教育局副局长王莺认为,课程体系建设应体现前沿性,关注现实需求,如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沟通与交流课程,学生学习与成长课程等,使学生就业即具备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冲突管理能力,了解基本的学习理论,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地学习,以及具备一专多能的素养,能够研发“学科+”课程的能力。

余杭区人事科长张建明,前期对大量新入职教师就此问题做了调研,指出高校人才培养应增加教学评价、班级管理、教学实践、冲突管理、法律基础类课程,结合课程标准,梳理解读教材,增加课标和教材知识储备,加强“三字一话”的学习与训练。

翠苑一小校长吴幼春、英特西溪外国语学校校长朗明仙、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刘晋斌和滨江实验小学校长张翼文,则从学校用人需求角度,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专业素养、教学技能、量表设计能力、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沟通技能等方面提出详细建议。他们一致认为当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首先应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深刻的爱国、爱生情怀,人才方案培养中应注重政治基础理论课程的建设。此外,张翼文校长还指出应培养具有反思力、学习力和坚韧力的人才。

李安副校长对各界专家能够畅所欲言发表真知灼见表示感谢,并从家长角度出发提出了对教育本源问题思考的重要性。他指出,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未来的老师应具备爱的理念,独立的信念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教育学院院长吴卫东主持论证会,党总支书记高亚兵、副书记毕莹与学院相关教师一起参加了论证会。期待通过此次专家问诊,学院能修订完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培养出善思考、会选择、能实践的富有爱心的小学教师。

作者:屈利君

摄影:汪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