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浙外要做什么样的科研?” ——教育学院共话青年教师科研发展

发布人:教育学院 |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29日 14:21:43 | 访问量:

近日,教育学院举行了“做什么样的科研?”的学术讨论。出席此次讨论的人员包括教育学院院长吴卫东教授、学院分管科研副院长何伟强副教授,以及学院各系系主任和青年博士,讨论会由何伟强副教授主持。本次讨论会围绕着“做什么样的科研?”这一主题,从“困境与阻碍”、“建议与设想”以及“和解举措”三个方面进行了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教师激励讨论下,普遍反映目前科研面临的困难与阻碍主要集中在:一是,非科研工作任务与科研工作时间和精力投入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指很多青年教师受到非科研工作任务的影响,能够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二是,新的科研评价标准与现实科研成果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我校当前的发展状况和能够提供的科研平台而言,三年一评的考核要求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还是具有较大的挑战性。这种标准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给教师带来过多的焦虑感;三是,学院科研发展方向与自身科研兴趣之间的矛盾很多青年教师博士毕业来到工作岗位,总会或多或少受到前期研究的影响,或者出于保持原有兴趣的原因,或者受制于之前选题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而继续做相关性的研究,但是很可能与当前学院科研发展的需求不匹配。

同时,我院很多教师也提出了自己的诉求和建议。一是希望适当减少480学年课时量和其他学生指导方面太过琐碎的一些非科研性工作优化工作量考评制度减轻教学科研岗位的教师的事务性工作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二是努力将日常生活与工作当中的事情与科研工作联系在一起,就能够让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生活中一举多得。不仅如此,如果能够将教学与科研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真问题,还能够通过研究促进教学。这样可以提升教师科研的主动性,提高研究本身的价值,也能够促进教师持续地进行研究、产出成果。三是建议青年教师们敢于改变自己、突破自我,尝试新鲜事物,在新的科研环境中,找到自己新的兴趣点和长处,基于学院所能够提供的科研平台和科研发展目标,对自己的科研方向做出调整,在两者之间找到结合点将自我发展与学院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双赢。

会议最后,学院领导也基于我院教师所反映的困境、阻碍、诉求与建议,表示,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关心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个人生活和工作状况,将提出一系列举措帮助教师解决困难、消除焦虑。一是,进一步为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对外学术交流提供资助,为教师创设更为优质的科研的环境支持。二是,将会在日后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将教师们置于轻松的环境氛围中,让大家畅所欲言,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已形成创新迸发的科研团队。三是,学院将进一步完善我院包括:南非比较教育研究所、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杭州RCE)、师范生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以及德国教育研究中心主要科研平台和研究方向,学院教师可以借助于这些平台和方向,结合自身的兴趣、长处和前期研究,寻找结合点、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作为之后一段时间内的持续研究点。

在深化校内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通过本次针对青年教师的科研发展学术研讨会议,学院更好更为全面地了解了青年教师的所需所想,为进一步促进了我院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沟通与解决方式,有助于我院整体的科研能力的提升和更强的科研团队的构建。

 

作者:高原 李亦唯

单位:教育学院